张敏提示您:看后求收藏(123言情www.123yq.net),接着再看更方便。
教师成长受到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也受到教师发展内部因素的制约。为了更好地参与合作学习,教师应具有一些心理条件和个性特质,它们是参与团队学习所必需的条件。只有具备这些心理因素,才能保证教师更好地参与到合作学习中,避免“搭便车”而游离于合作学习之外。教师参与合作学习的意愿,取决于其是否具备两种类型四种状态的心理因素。首先,教师是否愿意参与合作学习过程,主要取决于其是否具有参与的动力,即需要具有增加教师合作学习动力的心理因素。从心理状态角度而言,是需要具备感知的有用性和责任心,即感知到参与合作学习的有用性(perceived usefulness)并具有较强的责任心(conscientiousness)。当参与合作学习的教师做好这两种心理准备之后,参与学习的动力增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一定能真正做到畅所欲言、毫无顾忌地讨论学习问题与解决方案、开始参与合作学习过程。如果教师认为合作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冲突或争论可能给其带来一定的不利后果,或者教师的性格特质本身就属于不善与他人沟通合作类型,互动过程就很难开展,因此,教师参与学习过程的第二种心理准备是减少学习阻力的心理因素,即心理安全(psychological safety)和宜人性(agreeableness)。在四种心理准备的共同作用之下,教师愿意全身心地投入到合作学习中,合作的学习的效能相应地较强。
一、感知的有用性
感知的有用性(perceived usefulness)有指教师对他们参与合作学习是否有价值的一种认知。每个个体在工作中都存在寻求工作意义的基本动机,对意义大小的判断取决于个人的观念和标准,个体越认为工作有意义,就越有动力去投入工作。
从理论上讲,合作学习过程对个体和群体都有一定的意义。单个教师的能力非常有限,在互动的同时,拥有不同信息、经验、技能和知识的教师能相互学习,并待解决的问题深入讨论,既提高了各自的能力又提高了教师整体能力,因此对教师个体目标和教师群体或团队目标的实现均有意义。但是,这些意义是否能真正转化为教师的学习动力,则取决于教师对合作学习意义的感知。合作学习中的每个教师对于参与合作学习过程都有一定的期望,例如,获取知识、获得回报、增加技能、实现个体和团队绩效目标等。如果教师认为这些期望得到满足的程度越大,他们对参与合作学习的认知就越正向,进而越愿意参与到互动及合作学习过程中。相反,当教师认为他们参与合作学习过程并不能实现期望的目标、没有过多的价值和意义时,他们可能更愿意避免与他人产生冲突而做一个搭便车者,结果导致合作学习内部群体动机失却,产生应付心理。因此,使教师建立对合作学习有用性的认知是开展合作学习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二、责任心
责任心(conscientiousness)是重要的人格因素,表征个人努力、有组织性、可信赖性和坚定性的程度。责任心高的个体往往是成就导向的、自我激励的和任务导向的,他们愿意积极参与到能够实现团队目标的合作学习过程中,即使团队目标与个体目标存在一定差距甚至相互矛盾也是如此。并且,有责任心的人更坚忍和有纪律性,对他们自己的能力也更自信。因此,他们不会轻易逃避合作学习过程中的冲突和争论,相反,低责任心水平的个体往往懒惰而不愿承担责任,面对可能的冲突会选择逃避,当团队目标与个体目标不太协调时宁愿搭便车或牺牲团队目标以实现个体目标。教师的责任心越高,越能够倾向于参与合作学习过程。
三、心理安全
合作互动过程本身可能带来冲突,例如,相互指责、彼此拒绝、孤立或惩罚某些成员。因此,教师参与互动的一个前提是确信其所在合作团体的氛围是安全的,不会产生这些不利后果。也即,教师参与合作学习需要具有心理安全的心理条件。
心理安全(psychological safety)是合作学习成员对人际风险氛围是否安全的一种认知和感受。当教师持有心理安全的认知时,他们有信心充分表述各自的观点,不会担心来自其他教师的拒绝、漠视和惩罚。
具有不同的经验、知识、技能和信息的教师之间的交流过程难免出现冲突和争论。并且,合作学习意味着教师需要对自己或其他教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开诚布公地进行讨论和评价,由此带来的冲突也几乎成为必然。冲突可能是建设性的,如通过争论而寻找到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冲突也可能是破坏性的,例如,不仅待解决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而且成员间彼此孤立、敌对等。教师参与合作学习活动时,都会根据已有经验对所在合作团队的心理安全氛围加以判断并作为其是否真正参与合作活动的依据。如果他们认为人际氛围足够安全,可以相互信任、彼此尊重,不会产生破坏性的冲突,教师就愿意在学习过程中大胆表达真实想法,即使出现争论也愿充分表现自我。相反,当他们认为人际氛围不安全时,更倾向于保持沉默,或者随波逐流附和他人提出的观点,互动与学习过程就开展不起来。
四、宜人性
宜人性(agreeableness)是指个体合作性、友好性和善解人意性的程度。宜人性水平低的人往往是愤世嫉俗的,喜欢表现出敌意、与他人竞争。教师合作学习团体的宜人性水平偏低,则成员往往很难彼此友善合作,即使在互动过程中能表述各自的想法,他们也往往不会平和地接受他人的观点。如果合作学习成员都能自由表述各自观点却不能彼此合作,他们就无法对讨论的问题形成共同的解释和洞察,也不能形成共同理解。因此,既有利他的、信任他人的、合作的、顺从的和愿意满足他人需求的高宜人性水平是建立更好合作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