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道三 (第2/3页)
午后方晴提示您:看后求收藏(123言情www.123yq.net),接着再看更方便。
“及其既发,必制之以中,则无不中节。中节则和矣,是中、和一物也。”</p>
“咦?”王博文先发出惊奇的一声,然后微涔出汗,这又是对中庸升华,何谓中,不但是中,还要中(第四声的中)。因此未发之前,必须培养自己的德操,想法,使之正确,没有错失,无不中节,所以中和乃一物。</p>
不对啊,这小子在窜改中庸!</p>
老王吓着了,又道:“何人教你?”</p>
“府尹,小子自幼时,曾蒙受先父教诲,后来先父过世,小子一时放达,不知所谓,出了一些小事后,看到几位慈母悲痛欲绝,才痛改前非,于是闭门苦读。倒无他人教导,闭门造车,因此有些古怪的想法。”</p>
也就是我自己儿琢磨出来的。</p>
虽不大准确,可待会儿他还要反驳,算是一半是他自己琢磨出来的。</p>
老王头有些晕,这是人家大儒才做的事,你一个小孩子琢磨这个做什么,道:“继续以闻。”</p>
“养之为中,发之为和,故道,中者,天下之本也。和也,天下之达者也。智者知此者,仁者守此者,礼者履此者,乐者乐此者,政者正其不能然者,刑者威其不能从者,合而言之,谓之道。道者,圣贤之所共用。岂惟人也?天地之所以生成万物,靡不由之,故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有焉。”</p>
这是对中庸里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有焉的解释。</p>
但更深了一步,不是“未发”,而是平时就要养这个“中”,所以呢,一发必中。这才是道。</p>
这番见解,王博文哪里听过。</p>
似乎很有道理,特别是他自幼也饱读儒家书籍,此番解释,仿佛合了他的内心想法似的。喜不自胜的抓耳挠腮,道:“将牢门打开。”</p>
“喏。”狱吏将牢门打开。</p>
老王一下子钻进去了。</p>
狱吏将他往外拉,道:“不可啊,王府尹。”</p>
你跑到大牢里面与一个犯人谈什么道,已失了体统。现在作为一个堂堂的开封府尹,怎么还要往牢房里钻?</p>
“不要拦某,”王博文急了。凭借多年官场的经验,今天这番对答,有可能会留名青史啊。终于明白,这个小子为什么替范仲淹送行了。敢情人家肚子里真有这种大义凛然的想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