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黎明求推荐票月票 (第2/3页)
午后方晴提示您:看后求收藏(123言情www.123yq.net),接着再看更方便。
然而司马光道:“但是,但是……”</p>
“但是什么?”</p>
“但是我们让吕三郎派人送到京城刊印去了,大约不久后就会出来。”司马光嚅嚅道。</p>
几人用意很简单,渐渐知道石介的事,郑朗派施从光问了一问,可郑朗本人不在京城,经司马光再三分析,老师也没有打击一面,仅是石介一人。可事情没有想的那么简单,这段时间上窜下跳的大臣可有不少,包括庞籍等人,全部在内,多少让老师这几问,问了进去。另外也说了对灾民要慎重,许多官员不作为。无形中会得罪更多的人。</p>
以前他与王安石到郑家后,因为记忆力好,将郑朗与他们交谈过一些重要的话,以一些有启迪的话记录下来。</p>
当时也没有其他的想法,后来到了江南,发生一系列的事,再将这些话拿出来对照,发现郑朗从始至终,皆言行一致的做到,钦佩不止。直到现在,他们隐隐感到将此书放出去,对老师有利。</p>
不然这群清臣攻击起来,后果也不可小视。</p>
将书放出去,看一看,大家究竟谁才是君子!</p>
郑朗揉了揉脑袋,说道:“可有底稿在。”</p>
“有。”</p>
“拿过来。”</p>
王安石将它拿过来,一个小册子,大约有三四万字,翻了翻,都是以前他对**、国家、民生,以及学习的看法,有一些还牵涉到儒学上的学问,没有什么避讳的东西。</p>
司马光道:“郑大夫,放心吧,我们知道什么该记,什么不该记,送到京城的那份手稿,又删了五六千字。”</p>
“这份手稿本身就是问题。”</p>
“是,”几个人一个不敢抬杠。还有呢,他们没说,分成问国,问政,问民,问学四卷,是删了五六千字,这个问题不大,现在不能将他们再当作少年,渐渐长大起来,经过郑朗这种开发式教育,成熟得更快,什么能公布于众的,什么不能公布于众的,几人推敲后,放出去的绝对不会出现差错。但还有呢,几小很无聊,将郑朗做的一些事,当作逸闻雅趣,择了五十几段,每段大约五六百言,写了出来,随着这些对答,一道塞了进去。</p>
这本书放出去,绝对会大卖的,状元公的真实八卦,谁不想听哪,况且有的事,是那么的有趣。</p>
他们是好心,于是四儿拉郑朗的衣服,杏儿与崔娴劝说,环儿站在后面,冲几子点头。</p>
“小师母们是好人。”有了四个女子的劝说,几子胆子壮起来。</p>
“只许你们一次,”郑朗无奈道。他需要这个名声么?并且有了自辨的嫌疑。但也不是没有好处,这些人喜欢幻想,也是最可怕的地方,他们在胡说八道,又有名声相般配,真相知道的人不多,老百姓知道皇宫里,或者自己身边真正发生了什么?最后能想啊想的,想到自己几个学生身上,一个是大奸臣吕夷简的儿子,一个是商人的儿子,两个是尖牙利齿之辈,没有一个好人。</p>
真能倒脏水的。</p>
这一传,不但让老百姓看到自己真实的一面,也能看到四个学生真正的一面,看到他们谦虚,好学,思想远大。</p>
……</p>
黎明前是最安静的,在那之后,天就会亮起来。</p>
太平州与以前一样,郑朗没有什么大动作,包括差役,未给贫民多少照顾,几乎是在无为而治。顶多处理纠纷时很公平,授人织艺。这已让百姓很感恩。</p>
要么就是临江寺终于拆迁掉,便卖了近两万缗钱。</p>
这些钱一起要留下来有大用的,有一个参考,史上修万春圩,用了以工代赈的办法,从宣城、宁国、南陵、当涂、芜湖、繁昌、广德、建平(今郎溪)八县,招募民工一万四千人,发县官粟三万斛,钱四万,五天时间除草,四十天筑堤,接着建设圩田又花了几十天。</p>
钱很少,可用的粮食很多,这也是钱,想做得更圆满一些,钱粮花得会更多。况且两圩同时开建。</p>
但收益更是惊人,对商业起的作用不去计算,仅圩内一年收益,二十征三,得粮三万六千斛,如今一斛为十斗,是容量单位,实重超过了一石。菰桑之利五十余万。这仅是朝廷的直接所得。</p>
再说到了明年,还有圩,还有芜湖城的建设。</p>
手中得有钱啊。</p>
但也奇怪,没有人上门讨要这笔钱,只是加重了税务,但并不是太平州一州,国家没有了钱,没有了粮,河北道灾民要救,只好加重其他各州的税务。</p>
东墙倒了,要拆西墙来修。</p>
又将这些和尚于左天门山麓砍首示众。</p>
观者如山,州衙发出的告示仅是说他们谋财害命,没有说别的,但百姓也不是笨蛋,七猜八猜的,已经猜出七八分真相,有捐了许多香火的百姓,更是恨得咬牙切齿,未到午时三刻,许多人涌过来,开始用石头砸,衙役们拦都拦不住。</p>
但没有一个人知道大事件来临了。</p>
当时修万春圩是摸着石头过河,那是润物无声,郑朗至于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