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谢 (第2/3页)
午后方晴提示您:看后求收藏(123言情www.123yq.net),接着再看更方便。
就是给大户兼并了,粮食是出来的,变出来粮食,无论卖也好,上交也好,产量却是实在的增加。但让大户兼并,除了粮食增加产量外,并没有给国家带来什么直接收入,国穷贫民穷,最富的一群人还是继续富裕。</p>
又说道:“想要处理好,或者记好两个字,就能处理公正。”</p>
黄知军问道:“那两个字?”</p>
“人民,不要以为百姓是民,士大夫是人,儒家爱人爱的是士大夫,非是百姓。民与人一样尊贵,所以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许多话郑朗知道自己说出来与放屁差不多,有时候还忍不住要说一说。</p>
朝堂变得怪异如此,也是这么一回事。</p>
一起认为自己是士大夫了,于是呢,要保住士大夫的优势,对自己没有影响,对后代却有影响。</p>
是一种潜意识行为。</p>
所以赵祯不管百姓,没有人反对,修书好啊,这只有士大夫才有本事做到,士大夫的学问与优势也昭显出来。这种心态不但在许多官宦子弟身上有,包括一些刚刚脱贫的专业户,例如欧阳修,后来的大小苏,都有这种卑劣的心态,非是象他们所写的文章那样雅致。</p>
有了这种心态,王安石的改革能改好么?</p>
他改革谋利的还是国家,若是杀富济贫,恐怕在世时就让士大夫活活撕吃。</p>
真正爱民的恐怕只有一个人能做到,热血中年男范大夫。</p>
其他人,全是一群挂羊头卖狗肉之辈。</p>
黄知军与马知州不能作声。</p>
没深说,带着几个娘娘与两位知州下了圩堤,半年时间的生长,本来它生长速度很快,堤岸又全是淤泥,肥力充足,已经变得很可观,隐隐成了半林。</p>
崔娴说道:“明年可以大规模养蚕。”</p>
“不知圩内百姓怎么忙得过来?”郑朗说完苦笑了一下。</p>
在大道边,搭了一个凉棚,官府已经派人在收税,有的早稻早就收割上来,条件好的百姓自发前来交税。</p>
百姓虽然有时为了多谋利会争一争,可心地大多数还是纯朴的。</p>
因此郑朗说秋后修书,他也是看,看人心。不仅看得到实利百姓的作为,还看外州县过来百姓的作为,有一个对比,才能了解更多的人心,还是一叶知秋,可这个叶子能看得更大一些。</p>
不知人心,如何修中庸?</p>
几乎所有百姓都认识郑朗,两个圩差不多所有村庄让他跑遍了,听到是郑朗几个母亲来了,忽然一起跪下来,说道:“谢过知州,谢过几位大娘娘”</p>
好日子马上到来,一个个若梦似幻,眼泪汪汪。</p>
郑朗将他们扶起来,又让身边衙役通知各个耆户长以及圩长,能做主的长者过来。</p>
正好借着黄知军与马知州在此,顺便将一些事办了,让他们看一看,是如何做官的。</p>
然后与两位知州有一句没一句的说着话,四儿从渔船上买了几条鲜活的鱼,就着船上厨具做了几个菜,端上堤岸,天不冷不热,河风飒爽,郑朗不摆架子,两个知州也不敢摆架子,盘坐于地,吃了一顿便饭。</p>
但看着圩内金黄的稻穗,郑朗心中还是涌起一种成就感,于是搬来琴,席坐于地,弹了一曲。</p>
知州又在弹琴了,一群老百姓歪着脑袋听,好听,真好听假好听,十有八九未听出来,可觉得知州十分雅趣,从内心深处产生一种喜欢与崇拜。</p>
圩很大,一兜,大半天过去,各个耆户长才全部到齐。</p>
郑朗说道:“你们都报了实际口数,甚至多报了一两口。”</p>
四村设一耆户长,包括圩内、一些长者在内,百余人一起脸红起来。</p>
知州以诚待己,可自己这群百姓做得不是很好。</p>
郑朗不计较这个,又说道:“以后必然增加丁役,所以本官说过,圩内渔泽坡岗之利全部让出来,不会征税,但以后本官会逐一传授一些学问,让你们如何在这些沟塘坡岗生出利益,有的会变成专人经营。遇到这种情况,可以竞价,价高者得之,全村百姓监督竞价,竞价前为防止恶劣报价,须交一定的担护金,任何人不得以武力与权势胁迫,若有请上诉之。竞价所得,除朝廷征百分之四的契税外,全部归村民所有,若是两村以上者,依是如此分配,以户册口数分配下去。这个我也会勒石为碑,载于河堤之上。”</p>
圈的地方大,圩内有一些大湖,有的广达数百亩地,一个小阡陌占不下去,划归两村三村共同经营。</p>
勒石为碑,是百姓不知道法令,有条令也是自己制订出来的,载在河堤上,以后成为一个标准,不能让后面的官吏糊弄老百姓,将自己一番心血全部浪费。</p>
至少要让它保持几十年,若没有意外,自己还可以活上几十年的,在这几十年之内,这些石碑就是圩内百姓的最大保障。</p>
“知州……”一大群人再次眼泪汪汪的。</p>
“不用感谢我,我才来太平州就说过,作为一方地方官吏,是父母官,做各位的父母,没有资格,可尽力去做一个有良心的官吏,公平的官吏,给你们更好的生活。别哭,再听我说一件事。半年前我就想说,考虑到你们生活当时很苦,没有说出来,马上秋收到来,也到了说的时候,除了粮食外,你们可以多养一些猪,鸡鸭鹅,不但增加你们收入,也增加肥料来源,现在地力足,可早晚有拨空的时候,为长久计,地力用之也要养之。本官派了小吏联系一些好的品种回来,账目你们可以查看,若不放心,也可以自己去购买。若放心本官的,各耆户长将村民统计一下,将数量交给本官。”</p>
也许不会便宜,但品种会比村民瞎买来的要好些。</p>
对此宋人同样很讲究,甚至将北方的羊买到南方,在太湖流域培育新品种的太湖羊,使羊这个北方牲畜生生挪到南方。</p>
又说道:“到明年诸事一定,我还会给大家另外的惊喜。”</p>
“什么惊喜?”</p>
“本官正在安排,有一样事物可以告诉大家,甘蔗,只是你们地太多,怕你们忙不过来。”郑朗又再次摇头。</p>
特别是那个双季稻,活活将几个妇女累得中暑,若不是自己早有防备,派了几个大夫驻在圩内,可能会出人命。学堂的事根本不敢提,只要是八九岁的孩子,全让家长拖到地里干活。学习,时间在哪里?</p>
“知州,我们能忙得过来……”一位老者说道。</p>
郑朗苦笑,马上再给他们一百亩地,也能说忙得过来,且不管,反正也是要推广的。站起来,要让他们散去,几个耆老对视一眼,一个老者小心地说道:“知州,小的们还有一件事想请教一下。”</p>
“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