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章天下 (第3/3页)
午后方晴提示您:看后求收藏(123言情www.123yq.net),接着再看更方便。
没有听到口风,只听到会好上十倍几十倍。</p>
更动心也更迷茫。</p>
回去后一说,更多人动心更多人迷茫。</p>
想通过其他途径,然而钱家渐渐走向没落,虽出了一些进士,不在朝中担任宰辅,拼爹拼不赢。正规的途径,大约是皇帝舍不得。怎么办?</p>
听到郑朗的十倍几十倍,心中又十分向往。</p>
太平州已经成为人间的乐园,若是几十倍会成为什么,是不是人间的天堂?</p>
于是商议一下,继续征集百姓,这是民意,得要杭州九县所有百姓首肯,其次各大户齐聚在一起,凑集一下,兼并东南兼并很严重的,远胜过太平州,十有八九户皆是佃农,大约是郑朗不喜,也是朝廷不喜的地方。</p>
大家七凑八凑的拿出两千五百顷地,多是不好的山地坡地,但也算一份心愿,而且是无偿交给朝廷,至于朝廷是当作官田,或者学田或者分给贫困百姓不管了。</p>
可有一个条件,必须郑朗前来杭州。</p>
当时朝廷人事没有变动,陈尧佐纳闷地问了一句,你们不怕朝廷将郑朗调去一个月后又调走了?</p>
同样有可能。</p>
就不是一个月,象范仲淹那样仅一年半时间,又能给地方上带来什么政绩,至少不是郑朗那种政绩。</p>
这些商人拍胸道,既然能来,我们就能留。</p>
真不行,我们派人将郑朗强行看着,用民意逼迫朝廷默视事实,怎么也要留下一个三四年时间。</p>
这事情又稀奇,又古怪。</p>
赵祯没有作声。</p>
几个商人带着伙计就在京城留了下来,朝廷什么时候给我们答复,我们什么时候回去。</p>
正是因为此事,郑朗写信提了起来。</p>
赵祯问,就答,不问就不答。</p>
但不管怎么说,不回京城。</p>
另外一件事,还有中庸。经过改写后的中庸,交给两子手中,让他们刻版发行。</p>
司马光与吕公著谈了一会儿,前面几条或谢或同意,但后面一条没有同意。</p>
因此这本书还没有面世。</p>
殿试考就到了。</p>
但殿试考完后,两人还没有将这本书拿出来,安心等着放榜。</p>
这一届录取的人比上一届进士名额少,只有二百人及第,一百十人同出身,特奏名一百六十五人同诸科出身,为诸州长史。但随后又发生变化,赐诸科四百十人及第并出身,又恩赐特奏名四百一十六人。</p>
张方平哑然。</p>
为了省冗吏,当初自己在京城做了何等的努力。</p>
实际很好了,史上这一届恩赐特奏名者达到九百十四人。</p>
但是这一届发生了一个小事件,省元范镇被唱到了七十九名,按例在奏官欧阳修与吴育唱名过三人时,省元未现,可以抗声自辨。</p>
范镇却没有,一直到七十九名才出现他的名字。群臣哗然,然后看着赵祯。</p>
赵祯也无奈,诸学子为舞弊的事闹得不可开交,只好平衡一下,将范镇名字往后压一压。</p>
因此状元落到扬州吕溱身上。</p>
边上还有一个举子,轻声道:“吕兄台,当日之言,果然中的。”</p>
“邵学弟,不然,学的学问不一样。”吕溱道。</p>
正是前往当涂摹字的两人。</p>
当时两人看到司马光等人的风范,很是艳羡,却没有想到如今与郑朗两个学生同列榜上,邵必名次稍稍落后一些,吕溱却成了状元。</p>
还有邛州李绚中了榜眼,等等。</p>
反正这一届出的人才不及前几届,可比上一届压力要好,而且名额也很少,所中的进士也有许多星星,比如悲催了的范镇、状元吕溱、孙抗、吴几复,还有司马光等人,星光成色比上届也高。</p>
赐宴,前三名赐酒食五盏,还要各进谢恩诗。与司马光与吕公著无关,一个是第九名,一个是第三十二名。乖乖的吃着普通泡饭,忽然司马光微微一笑。</p>
吕公著看着泡饭也笑起来。</p>
赵祯好奇,虽然今天荣誉是属于吕溱的,可对郑朗这两个学生很关注,便问了一句:“吕卿、司马卿,你们为何发笑?”</p>
朕打压的是范镇,与你们无关。但也理解,郑朗带着两个学生,学的杂七杂八知识,不仅是学问,还有如何做人的,如何做官的,这是提前培养吏治之才,学问上稍挪了一些,不足为奇。不能以名次,就对这两子疏忽不重视。</p>
但今天的场合,两人都不适宜露面,史上司马光倒是小露了一面,没有佩花,这一回佩了花的,跟郑朗学了很多坦然淡定,无所谓了。司马光简洁明了的说道:“陛下,是臣与吕三郎想起学弟范家大郎与二郎,不食冰糖,却让先生为难。”</p>
“为何为难?”赵祯不解地问。</p>
“不知当不当禁食之。”</p>
“当不当禁食之?”赵祯想了一下,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不简单,问:“当不当之?”</p>
“先生一时没有想起来,事后范仲淹信中说,如林和靖之例也,避世可,不避世也无不当,食之可,不食也无不当。但是先生现在大约也明白了。”</p>
“何?”</p>
“食之可,有度,不食之亦无不对。本是德操之举也,不食之难以为之,过于厉,食之过度为奢,失之德操也。因此先生再修中庸,面目已非也。”</p>
司马光说完想坐下来,心里想到,别问了陛下,要问改天问,今天俺不想出风头。</p>
“重修中庸?”赵祯可不顾他的心情,对这个中庸,赵祯很关注的,若不是有些地方让他不大同意,都可以将它当作制订国策的标准。</p>
“是,先生前一段时间寄来了中庸,已非去年中庸,做了大修。”</p>
“在何处?”</p>
“就在客栈里,但是陛下,今天是骑马夸花时刻。”司马光坦然道。</p>
你不要考虑什么中庸,明天后天有的是时间,今天是状元时刻,轻重得分清楚。</p>
隐隐有进谏的含味。</p>
而且风仪也好,在殿上他根本没有半点紧张,颇象极了当年的郑朗。</p>
欧阳修与吴育不由多看了几眼,忽然想到他们以前教训范讽就象教训小孩子一样,随即释然,不是怪胎,怎么能进一家门呢?</p>
赵祯只好道:“司马卿,你坐。”</p>
“喏。”</p>
但经这一折腾,有许多大臣不由地将视线集中在他与吕公著身上。</p>
第二天赵祯就将二人召到皇宫,并且让他们将那本新中庸带上。</p>
翻了翻,不由地“咦”了一声,再次细翻起来,将以前那本中庸拿出来对照,赵祯奇怪地问道:“为何做这么多修改?”</p>
这本新中庸言语更加温和,特别是那两篇天下,改得面目皆非,对兼并怦击得更含蓄,唐朝藩镇割据的原因所在也彻底消失。</p>
司马光答道:“妥让耳。”</p>
道理说开了很简单,现在宋朝是文人主持天下,包括政务,包括声音。郑朗在书中强调武将的作用,文人集团如何作想?还有兼并,兼并主要是士大夫集团与**,肯定是不对的,可言语过激,必将使这两个集团不快。得罪了文人集团、士大夫集团与**。什么改也不改了,回家养老做骚客吧。</p>
因此这个天下非是百姓的天下,只要做得不要过份,百姓永远是被精英奴役的。这是让郑朗思考到最后,十分灰心的认识。</p>
想要改革,必须争取精英的同意与默可,让他们意识到这种改革是维护他们子孙万代的利益,否则百姓被压迫到一定地步,揭竿而起,改朝换代不提,他们大部分将会葬送在这个改朝换代过程里,包括唐朝的七姓十家。</p>
如今他们在何处?</p>
这个改革非是改革,而是一种改良。不是郑朗心中庸所在,是一个妥协的新中庸。</p>
将利益让出来一部分,安抚底下的百姓,稍做一些迁就,这个社会就会稳定,一旦稳定,士大夫集团与**才会常久,而不是均贫富,共田地。</p>
这成了新中庸天下篇的主题。</p>
但是赵祯如获至宝,说道:“这本书好,可以刊印天下。”</p>
吕公著与司马光对视一眼,大约先生心中想的还是前一本书中的中庸之道,那才能彻底革去宋朝的所有弊端。然而他们想法与赵祯一样,虽好,没有可行性,这本书才有可行性。宋朝制度已定,如同先生当初画花,梅花可以改成桃花,但绝对不能改成荷花,性质一样。</p>
司马光又说道:“陛下,臣有一请求。”</p>
“说。”</p>
“请允许郑大夫去杭州,也是为了天下。”</p>
赵祯正在看天下篇呢,改得好啊,听了此言,奇怪地问:“为何?”</p>
仅一个杭州怎么能代表天下呢?(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com)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