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9章瘦身 (第2/3页)
午后方晴提示您:看后求收藏(123言情www.123yq.net),接着再看更方便。
尽兴而散,仝明留了下来,惭愧地说:“郑知府,我不及韩知谏远矣。”</p>
郑朗摇头笑了一笑。</p>
不要说你,我带着无数金手指,许多地方也远远不及韩琦。但仝明今天的表现让郑朗略有些失望。</p>
今天郑朗谦让,是郑朗庞大计划中的第一步,有的对富弼说了,还听了富弼的建议,有的没有说。这个计划就是瘦身计划。</p>
为迁民的事,郑朗困惑了好长时间,韩琦所说,郑朗很早之前就想过了,但不是韩琦所讲的那么简单。国家三冗不是郑朗先提出来的,很早之前陆续就有先见的大臣提了出来,包括范仲淹在内。</p>
冗官之弊,没有人敢动弹,这牵扯到官员本身的利益,包括冗政在内。唯一敢动的是冗兵,他们疏忽了重要的一点,皇帝的意愿。北宋自宋真宗以后,皇帝渐渐变得弱势,将权利一一放给了大臣。</p>
不谈好坏,有益有弊,但越是这样,几任皇帝会在心中产生不安全感。因此,始终不愿意裁兵,这才是本质。郑朗过了很长时间,才渐渐参悟此节。这才是最困难的地方。</p>
再谈赵祯的心路,一开始主政时,象一个莽撞的小青年,横冲直撞,这肯定不行的,要么成为嘉靖皇帝借助手腕与朝堂大臣争斗一生,要么成为隆庆皇帝,将军国大权交给权臣,做一外名副其实的傀儡皇帝。但赵祯两者都不是,无论是那一者,都不会成为历史上有名的仁宗。</p>
他也在成长之中,成长速度很快,先是心灰意冷,差一点象隆庆皇帝进军了,可“君子”“小人”们的争斗,给了赵祯一次楔机,重新把握了朝政。</p>
然而这时候赵祯还是不成熟的,为了怕麻烦,又选了几个长者为宰相,后果让赵祯十分失望,但没有重新启用吕夷简与范仲淹。不过章得象等人使朝堂太安静了,让赵祯有些不放心。</p>
站在局内,很难看出一个人好与坏,就是郑朗带着史书,又能看清谁是好人,谁是坏人?于是赵祯对韩琦的进谏言听计从,因为赵祯直觉到也需要一个敢说话的人站在朝堂上,吏治才能清明。不是郑朗写的那本中庸,而是赵祯已经成长到这境界。到了范仲淹等人主持军国大事发动庆历新政时,赵祯已经完全成熟了。所以这时韩琦说话比较管用。</p>
郑朗计划正是直指这个冗兵。</p>
为什么出现厢兵,是为了收养流民的,将流民与浮客供养起来,不会有大批无家可归的百姓,而这些流民则是每一次起义的主力军队,包括黄巢与张顺王小波,全部以流民为主力军队。</p>
再者就是禁兵,宋代惩唐朝之弊,将大批禁兵驻扎在京畿要地,干强枝弱,不会有军阀藩镇割据,然而北有契丹,西有党项,不得不驻扎大量军队。边军越多,京城的军队也随之更多。土地兼并严重,又造成大量流民产生,厢兵也随之越多。也就是冗兵越往后越多,已经失去军队的本来作用。</p>
郑朗看到韩琦,便想出一个办法,看能不能借用韩琦的力量与自己联手说服赵祯,向海外派驻厢兵或者禁兵,做为供给点的开拓者,再加上原来的派驻军队,这等于是替国家的冗兵进行小小的瘦身计划。</p>
若成功了,以后带回大量金属,海外矿藏在君臣眼中地位更高,还能找其他的理由,这里可以种植果蔬,水稻,还有一些珍贵的木材,香料,西夏战役打响,国家经济会越来越紧张,那么敛财手段更多。为了敛财,会进一步派出更多的士兵前去开垦,不是为了殖民地,而是开垦敛财。人多了后,可以就地调动,相互联手拱卫安全。</p>
若铺得好,一路铺到大洋洲,能得到大量空旷的大草原放牧,带回优良的战马与牛羊,到时候朝廷想放都舍不得放手了,这些人手,就会渐渐将冗兵减去。</p>
主要还是赵祯的想法。</p>
自己呆在杭州,不是六年前,两人可以随便谈谈心,进行一些说服。只能靠韩琦了。</p>
因此示弱,韩琦很好脸面的,自己不如他,会调动韩琦的积极性。</p>
然而仝明表现略让郑朗感到失望。</p>
主持军务的人,他想推选祖仲孺,另外主持政务的人,在朝堂上选臣子不约不能了,岭南都不愿意去,谁会愿意去海外。或者再喊一名太监?他想推选仝明去,对海外的土著人不能学习朝中的那些大臣,仁义礼信,应当要’阴“一点。不过仝明出的主意太糟糕了,担任此职还没有那个资格。</p>
看来只好交给朝廷,自己不插手这件事务了,尽管眼下这是他份内的事。</p>
但没有多少天,南方的船只就回来了。</p>
必然没有那么顺利,在地图上画一画,多方便哪,但是到了实际当中,是多广大的地域,找了很久,只找到三处矿藏。可这个结果让郑朗十分满意,人手多,又知道了准确的地点,不然盲目地去找,十年也找不出这三个铜矿。另外还有铜矿还在继续寻找之中,借着南方的信风,先派人回来禀报,这三矿可以开采。</p>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 </div>
不但找到三座铜矿,还找到铁矿,周围雨林诸多,无论火法治铜或者水法治铜,都创造了条件。所谓火法治铜就是以木炭作为燃料与还原剂,也是中国古老的治铜方法。水法治铜要晚一些,取胆水,即硫酸铜溶液,放于石槽,将碎铁片或者废铁条放于石槽里,经过化学反应,铁取代了铜,铜从溶液里游离出来,稍经冶炼,就得到纯铜了。这一法以前一直在民间流传,还是几年前东头供奉官钱逊将这技术上报朝廷的。朝廷已验证,没有正式推广,然信州得此技术,一年可冶铜三十八万斤。这种方法冶铜成本最低,后世都在延用。但水有穷,土无穷,胆水毕竟是少的,多是固体矿石,于是以火法冶铜与水法冶铜的基础上,民间又发明了胆土淋铜的技术。</p>
朝廷没有推广,但在郑朗的要求下,象这些拥有先进找矿冶金技术的工匠,先后被带了出来。</p>
因此,想要冶铜,必须附近要有铁矿,不可能从国内带废铁条过去,虽然废铁条不值钱,但越了海,黄土也变成了黄金。要有树木。技术的落后,必须要有更多的劳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