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三个臭皮匠 (第1/3页)
午后方晴提示您:看后求收藏(123言情www.123yq.net),接着再看更方便。
出了渭州城,郑朗忽然说道:“去泾州。”</p>
时间充足有余,自己传狄青与种师衡商议,他们是整个陕西最强的将领。有时候郑朗想一想,觉得很幸福。</p>
俗语说三个臭皮匠,赛似诸葛亮,自己三个人可不是三个简单的臭皮匠,狄青勇猛无敌,种师衡是智将,自己对经济与民生熟悉无比。至少郑朗感到自己三人是缩小版的西汉三杰。</p>
狄青会起韩信的作用,种师衡会起张良的作用,自己会起萧何的作用。</p>
但能不能起来这个作用?</p>
要用以后的战争来考证。</p>
然而郑朗出城后,还是不大放心,自己手下有人才,元昊手下却有更多的人才。</p>
想到张方平,还有一个人,赵珣,于是传赵珣前去镇戎军议事,再亲自到泾州。</p>
这段时间,郑朗活动范围主要是在镇戎军、德顺军与渭州城,泾原二州一次没有去过。听说张方平在泾州做得还可,与羌人打得火热,许多羌人部族心悦诚服。</p>
总体而言,论民族关系,眼下的泾原路是做得最好,老种与羌人打交道,有一套心得,狄青对羌人也没有轻视,自己在渭州多次下去探访,羌人对自己感觉也不恶。要差,原州的滕宗谅稍差一些。滕宗谅也不是一个庸官,否则范仲淹不会这么看重他。做得也可。</p>
若不是发生战争,这几个文臣武将,将会迅速使泾原路进入大治阶段。</p>
那是不可能了。</p>
到了泾州城,张方平不在,与郑朗一样,下乡巡察去。</p>
在衙役带领下,在一个村寨找到张方平。</p>
看到郑朗到来,张方平脸上有些喜悦,走过来问道:“行知,难道是前面要开战吗?”</p>
郑朗脸上表现很精彩,道:“安道兄,你真会联想?”</p>
“不然有我在泾州,你还有什么不放心的?渭州那边诸事方兴未艾,你突然来到泾州,不为备战之故,何必来也?”</p>
这是一个很机敏的人。</p>
胸有文武才,读书与郑朗一样,过目不忘。</p>
因为孤芳自赏,在赵祯朝诸官员中,一直被低估没有得到重用。**理论与后来的王安石不附,也与范仲淹、欧阳修等人不附。他的**主张也反对古法不可变,指责持盈守成之道,因循旧章,但他的改新,必须要求以民为本,符合中庸之道,不可低估改革的艰巨与困难,必须循序渐进。</p>
是不是很熟悉?</p>
与郑朗的**主张,十分相似。</p>
其实这就是温和派的鼻祖,包括苏东坡等人在内,皆深受其影响。</p>
所以郑朗对张方平一直很看重。</p>
不但**主张,关于用兵方面,他也上书许多有眼光的奏折。</p>
但张方平临阵用兵,是差了,司马光因为张方平在秦凤路的胆小,曾上奏折弹劾张方平。这篇奏折是党争的产物,夸大张方平的怯弱,也不是无的放矢。张方平有能力,郑朗过于高估张方平在军事上的天赋。当然,治理一方百姓,安抚羌人,却是张方平的拿长。就是张方平被郑朗高估,在军事上的天赋也比尹洙与滕宗谅、王沿与范雍要强。</p>
郑朗说道:“安道,我带你去镇戎军议事。”</p>
“好。”</p>
将张方平带到镇戎军。</p>
种师衡与赵珣已经到来,相互行礼坐下,郑朗说道:“诸位,据斥候禀报,西夏人准备派兵前去侵犯麟府二州。”</p>
“消息准不准确?”老种问。</p>
“准确,”狄青沉声答道。</p>
王勇二人带来的,他们本来就是西夏境内的百姓,后来跟随王德用从军,随着兴灵等州府没入西夏后,二人与其家眷再也没有回去。让他们将西夏境内的山川河道要塞用图纸画出来,没那本领。但对西夏境内民情风俗语言皆比较熟悉。</p>
于是郑朗制订一策,让他们带着一些金器,潜入西夏。然后化装成两个小商人,生意不能做得大,遇到官吏苛剥,故作性格懦弱,让他们敲诈。能让他们敲诈,不能主动贿赂。即便主动贿赂,数量也不能大。</p>
是小商人,能敲诈多少。但敲诈了,官吏心中多少有些愧疚,西夏人也是人,心是肉长的。渐渐与一些低层官吏将士以及部族熟悉。</p>
但因为是小商人,出手数量小,又不引人注意。</p>
总之,归于两个字,低调。</p>
不要求他们能打探到高级机密,可是行商,又与一些低层官吏比较熟悉,能听到一些风声。有这个风声足够,就能带回需要的消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