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章最强折家军一 (第3/3页)
午后方晴提示您:看后求收藏(123言情www.123yq.net),接着再看更方便。
话说到这份上,自然尽欢而散。</p>
接着陕西又有一份奏折呈上,夏竦与范仲淹、郑朗共同上书朝廷,请朝廷批准重修三白渠。</p>
朝廷正规的禁军在四路就达到二十余万,还不包括永兴军。一部分是来自陕西本地,大部分是从河南等地调拨过来。</p>
这时候人们油腥不足,饭量大,特别是士兵,一人一年消耗粮食达到七石。再加马匹与更大的损耗,仅是粮食的负担,就给朝廷带来严重的财政压力。</p>
三白渠若成,会增加三万顷的耕地。</p>
夏竦派人前来看过,郑朗与范仲淹先后分别前来亲自查看。西北不象江南,一亩地可产四石五石,天气寒冷,往往多是一季,又多是粗犷式的耕作,好一点的是以后多交给百姓耕种,不象军队的屯田,但一亩地产量也不会超过两石。</p>
然而三万顷的耕地,一年收成使陕西本土多出近五百万石粮食。</p>
运向陕西各地还会出现损耗,但比起从江南运来的损耗,将会是天壤之别。抛去损耗之后,粮食依然会出现缺口,可能满足大半军粮的需要。虽会花去不少钱帛,一旦粮食收成上来,三年之内,就将修葺水利的经费收回。</p>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 </div>
无论夏竦或者范仲淹都保持着清醒的头脑,西北会打持久战,即便以后议和,除非将西夏灭国,否则还会驻扎大量的军队。</p>
奏折呈到京城,赵祯君臣也认可。</p>
然后叶清臣急得要哭了,说道:“陛下,三司使那来这么多钱帛支持重修三白渠?”</p>
用意虽好,钱从哪里来?</p>
郑朗知道此事会拖很久才能议决,也没有理朝廷的想法,再次动手屯田,王韶做得够狠,在渭州与秦州的后方屯出近万顷耕田。之所以如此,百姓多牧猎谋生,存在大量荒地,这里水系发达,有许多肥沃的河谷与平川。</p>
泾原路也不差,泾州、原州与渭州同样有大量肥沃的河谷。连德顺军与镇戎军内也有一些河流盆地与平川。</p>
镇戎军与德顺军郑朗没有敢动,弄不好不是屯田,是主动给西夏人送粮食的。</p>
丰收之时,几万西夏大军过来,一边进攻一边割着高梁麦子,谁能阻拦?不但让他们扩大胜利,还外带着送给他们吃的喝的。包括原州城的东北角与渭州城的北边,郑朗全部主动放弃,而是选在泾州与原州东南、渭州南边。</p>
为了安先境内诸族,留下来一部分平川供他们放牧,弓箭手的田地绝对没有动,七拼八凑下来,三州屯田面积统计上来,一共达到四千几百顷地。</p>
这是先统计。</p>
要到秋后用马牛耕耘出来,经过一冬的酥冻,到明年开春后才能种植。</p>
为了迷惑敌人,郑朗刻意将这件事弄得声势浩大。</p>
朝中一干大臣听了后,又是皱眉头。</p>
看起来用心是好的,市易是为了谋财,三白渠与屯田是为了增加粮食收成。两件事做好了,会减少朝廷财政困难。</p>
可是两事带来的后果,没有人能猜出来。</p>
只能等朝廷派出的钦差李征元带回来答复。</p>
但谁都没有想到,泾原路正在谋划着一场大的战役。</p>
郑朗与老种、狄青都在等,等府州的消息!</p>
王勇二人又带回第二份情报,西夏已经出征府麟,征调了许多军队,但究竟多少军队,元昊有没有亲自率领军队出发,绝非王勇能打听到的。这两者对未来的战斗计划会产生严重的影响。</p>
甚至元昊如果未亲自出兵,虽派出大部,即将发动的计划也要立即取消。</p>
按照推测,想攻打折家军,元昊必然亲自率军。</p>
然而仅是猜测是不够的,只能等候府州与麟州的消息,再做决定与改变。</p>
天气便一晃,向八月滑去,也渐渐凉了下来。</p>
大燕南去,羌笛声都变得高亢苍凉。(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com)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