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7章谁聪明 (第3/3页)
午后方晴提示您:看后求收藏(123言情www.123yq.net),接着再看更方便。
一对男孩,还是双胞胎。</p>
“看到了。”</p>
“前天她母亲带着他们来到我家门口讨饭,三娘给他们拿饭去,妇人问了一句,我家官人有点残疾,受了灾,听官府说用工谋粮,我有病,官人有残疾,为什么官府不收我们?官人饿死了,我听说是郑相公主意,来问一问,为什么?说完,就噎下最后一口气。你说大娘该不该打你。”</p>
大娘又用拐杖抽,一边说道:“你只知道杀人,杀昏了头,从西北杀到京西,不知道救人,作孽哦,作孽!”</p>
范仲淹拉住大**手,说:“大娘,我是范仲淹,这是怎么回事?”</p>
不带这样玩的。</p>
应当郑朗不错啦,西北杀人是杀的西夏人,这是保家卫国,在京西郑朗杀的人是盗匪,已经不错啦,生生收容张海,少死了许多人。至于饿死人,象这样的大灾,那能不饿死人呢。</p>
不但他这样想,老百姓也不以为然哪,当初郑朗一回京城,便发起借钱,让许元带着大量钱帛下了江南,不然死的人更多。郑朗已经反应过来,说道:“大娘,是孩儿没有做好。”</p>
这个源自王安石的以工代赈,是一个很好的良策。</p>
用意不仅是减少厢军的数量,还有呢,原来朝廷只知道让百姓向宽乡逃亡,到处赈济,设粥棚,乱成一团。收容进入厢军,国家不是以前,厢军太多了,承担不起,不收容,到处流浪。</p>
经过用工代赈后,将这些灾民组织起来,做做工,给一些食物与衣被。本州府有衣粮的打开仓库,就地施工。缺乏衣粮的,有组织的调动,往宽乡,比如粮储充足的京城附近调动,不会产生无序容易引起起义的流民,又能集中赈济,不引发浪费。至于大量水利与道路修好,就更不用说了。</p>
这项政策,随着大量物资到达,已经起到很好的作用。各地流民一起组织下去,起义的风势越来越少,除了几处地方小股义军害怕,仍然在负隅顽抗,几乎没有新的义军产生。</p>
就连用显微镜找别人麻烦的君子党们,也没有对这项制度提出批评。</p>
当然,调拨得及时,有充足物资供给,若是没有充足的物资供给,依然还会乱。不过国家花费了巨大的财帛,两处账款便有一千万,其他的用度不低于六七百万,有可能最终会花费两千万贯以上的财帛。</p>
这也是赵祯朝。</p>
所以郑朗说张海是河上浪,起不了作用。</p>
还是有问题,无他,执行的官吏,这项制度本身是以赈为主,以工为辅,但下面的官吏却会颠倒顺序,以工为主,以赈为辅。人死在自己老家门口,传了出去,终是不好,易遭人口舌。大娘今天拦在皇宫外面,将自己一顿狠揍,传扬开来,什么人都不会用此用文章了。</p>
这是进退的退之道。</p>
忽然盯着大娘与范仲淹,心里想到一个可怕的问题,这两人,究竟谁更聪明?</p>
这样想,很可怕的。</p>
再怎么的,范仲淹智慧远远超过了大娘一个妇道人家。</p>
然而郑朗产生这个想法,是对整个庆历君子的质疑,包括他唯一的信心范仲淹。那怕自饶州一行后,范仲淹再也不象欧阳修那样,乱说什么奸邪……(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com)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