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6章天命 (第3/3页)
午后方晴提示您:看后求收藏(123言情www.123yq.net),接着再看更方便。
天圣年间河又决滑州,六年又决澶州王楚埽,决口三十步。</p>
这些都是能铭载史册的大规模黄河决堤,然远远不及景祐元年那次决堤,,直接开新出的河流横陇河入海,但还不及这次。</p>
结果还没有出来,但可以从地图上以及决口宽度上分析出一些大约的结果。</p>
郑朗又说道:“圣人出,黄河清。黄河水势不及长江,然而危害却远胜过长江,正是河水浑浊,多夹泥沙,一路沉淀,抬高河床,使水面远远高于耕地所至。想要治理黄河,只有一策可行,自黄河源头起,沿途所有支流与主流一起退耕还林,退山还林,退牧还林,一百年后,黄河水清,便不会再有危害。”</p>
说完后自己摇头。</p>
这是不可能的,不要说黄河有许多河段在吐蕃与西夏境内,就说宋朝。</p>
宋朝面积有可能还不及后来的印度,就这点可怜巴巴的面积,还有三分之一朝廷不能控制,却养活着史上最多的人口,争田争到大海去了,况且河边之地,那都是优良的耕地与牧场,一旦放弃,得解决多少百姓的饭碗?</p>
不但在宋朝不可能,往后那一朝一代都不可能做到这一条。只能说多植树,会减少一些泥沙量,例如当初治理三白渠时,多植树,郑朗甚至在泾水上游许多荒山不惜重金植了一批树林。泾水生态环境十分恶劣,不可能起来立竿见影的效果,可这些年泥沙量并没有增加。未增加,就已有了效果。但效果太慢了,而且有的百姓自己也不自觉,看到树木长大,开始乱伐,当柴禾烧,禁之不绝。</p>
赵祯忽然问了一句:“为何?”</p>
不服啊。</p>
郑朗讲科学,赵祯不讲科学,他讲老天。</p>
看到郑朗连番命令下达,处理迅速,效率之快,自开国以来未曾有过,他越发感慨万千。例如去年大灾害,中书拖拖拉拉,吵吵闹闹,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对比。臣不可谓不贤也。</p>
自己也算是小心谨慎,不能说是昏君。</p>
可老天还降下这场灾难,为什么?</p>
问得莫明其妙,可四人全知道他问的是什么,然没有一个人能回答。</p>
这肯定与失德无关。</p>
但问题出在哪儿?</p>
郑朗也是无语,此次决堤并没有结束,后面接二连三的还有数次大规模的决堤。黄河水势稍稍平稳,又来了侬智高,以及其他诸蛮反叛。纵观赵祯朝,几乎就没有安生过。</p>
这可以说是史上最好的朝代,皇上仁爱,无几人君及之,人才济济,不但出现许多文学大家,也出现许多治世能臣,但天灾人祸,使得赵祯朝在史上最终只留下一个灰暗的背影。</p>
难道这就是天命?(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com)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