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0章太子三 (第2/3页)
午后方晴提示您:看后求收藏(123言情www.123yq.net),接着再看更方便。
“实事求是,此乃行知所教也。”</p>
“陛下晚年是否勤政?”</p>
大小苏相顾苦笑,又开始了。他们才真正开始,带着一个傲傲的王雱下去,这个傲远胜过了韩琦十倍,以后有的受。</p>
其实郑朗一颗心一直悬着,此次制科考试,会产生一个严重的影响。苏辙彻底地与司马光走在一起,成为一个保守派,成为坚决的反对王安石者。苏东坡依然很迷茫。</p>
直到接到几个学生的信函后,郑朗这颗心才落了下去。</p>
不会产生副作用,就会产生好作用,让他们看到另一面,公私分明!但没有郑朗这个纽带,苏家上下算是将王安石恨上了。</p>
产生分岐,主要还是他们的思想。</p>
看他们的思想,可以看他们所写的着作。</p>
司马迁写史记,开篇便是虚缈难以考证的黄帝,列传为伯夷第一。</p>
但就没有一人想过,为什么?黄老无为思想,出世思想。</p>
春秋自郑庄公养共叔段劈开来写,抛去春秋以前的事略去,明礼。</p>
司马光写资治通鉴,从魏赵韩瓜分晋国来写,明名份。在司马光儒学中能隐隐看到许多名家的身影。讲的是国家秩序,确立各阶段的地位,重统治。比较虚幻的一个框架,但实际比王安石思想更现实。当然,也是一种落后的思想,视百姓若刍狗的思想。为了统治,甚至可以漠视普通百姓的死生。资治通鉴虽好,但只能看历史,不能多看臣光曰,若看上十几遍,再将它吃透了吸收下去,未必是好事。</p>
王安石是儒家,外面点缀着一些佛家的袈裟,实际核心多是法家思想,更着重实际,也许思想更先进,但在宋朝过于超前,导致什么事都办不好。</p>
苏东坡是儒释结合,因此走向温和派,两边都不高兴他。</p>
也导致司马光与王安石,对大小苏制科考试策子产生不同的看法。</p>
继续在吵,又吵到文字上,王安石也有推敲字句的习惯,司马光同样好不了,推敲字句习惯没有王安石严重,可他没事时就喜欢写文章,史上在写资治通鉴之前,他还写过涑水笔记等着作,据说他除资治通鉴外,一生作品比鲁讯写的文字还要多。(涑水笔记也被我借鉴参考,因为没有润色,文笔与通鉴相比,差得太远。)</p>
司马光说王安石会带坏苏东坡,王安石说司马光是五十步笑百步。</p>
大小苏习以为常,只是微笑不作声,王雱仍傲傲地坐在边上不说话,司马康正襟危坐。</p>
直到司马光夫人张氏端上来晚饭,两人才停下辨论。</p>
四人带着家人与几名下人,离开了京城。</p>
司马光却来到王安石家中。</p>
王安石妻子吴氏端来茶水,王安石道:“君实,有什么为难的事?”</p>
能隐隐感到这几天司马光心事重重,不过司马光不开口,他也不会问。</p>
“介甫,有一件事我是感到为难了。”</p>
“说说,说不定我能替你参谋一下。”</p>
“我说出来,你不要动怒。”眼前这个挚友有多固执,他是最清楚不过的。</p>
将事情来龙去脉说了一遍。</p>
王安石略略愤怒,道:“陛下今年还生了一个公主呢。”</p>
宋朝皇帝过渡算是比较温和,那是郑朗带着金手指看的,现在,仍不敢说温和。宋真宗上位,有一个大事不糊涂的吕端,赵祯少年惹出一个周怀政与寇准,幸好是宋真宗的独苗,否则又是一大堆问题。至于宋太宗上位,更不用说,赵匡胤父子死得那个叫冤哪,不明不白。这还算是好的,以前历朝历代,每次皇帝替换,父子兄弟仇杀,翻目成仇,外戚宦官大臣,也先后挤入,相互角斗,重者国家会迅速瓦解分裂。</p>
大家皆讥笑西夏,实际前代历史比西夏做得更过份的彼彼皆是。</p>
皇储是一件大事件,不可马虎。</p>
但关健是皇上还能生,尽管这个十三公主仅活了六十一天。</p>
万一皇上生了一个儿子,怎么办?</p>
轻者这个儿子让宫中那两位弄死,重者赵祯儿子郑朗必扶助,是没有儿子,有,是必然,但是另一边有韩琦,有曹皇后,赵宗实三十多岁了,还有高家曹家,国家都有分裂的可能。或者默视赵祯儿子再度死得不明不白,郑朗良心何安?</p>
“是啊,这些天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介甫,你说陛下有几份可能能再有一个儿子?”</p>
“对半。”王安石想了一想,又道:“不足。”</p>
皇上五十岁了,再生儿子的机率少之又少,就是有孩子,也未必是男孩。</p>
“算有儿子,能平安长大,又有几分机率?”</p>
王安石不语了,赵祉十三个女儿,仅活下来四个,说儿子还有阴谋诡计,女儿有何阴谋诡计。并且这三个小公主才一两岁大,能不能平安长大**还是一个未知数,抛去这三个小公主不提,其余十公主只活下来仅赵念奴一个人。</p>
三个儿子更没有一个平安活大的,没有别的原因,只有一种可能,老师所说的遗传基因,就象郑家一门一直很单薄,也是这个原因。皇上的遗传基因不大好,后代难以长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