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4章雍齿 (第1/3页)
午后方晴提示您:看后求收藏(123言情www.123yq.net),接着再看更方便。
韩琦会不会谋反,肯定不会,会不会扶持另一个世子王子上换,将不听话的赵顼换掉,也不会,但有没有产生过这种想法,那就不好说了。纵观整个宋朝,政权交接基本都是很平稳的,即便章惇插足也未成功。当然彼时章惇远不及此时的韩琦。</p>
这是后人看宋朝的,在宋朝不可能看到后面,看到的只是前代。</p>
因此即便强势无比的刘娥,对丁谓都忌惮无比。</p>
高滔滔此时还远不及刘娥,赵顼只是一个少年人,对韩琦肯定会产生一些忌惮。</p>
韩琦的表现也仅是留恋权利,一旦赵顼不退让时,便开始辞退了。加上史书的篡改,若不改变,史书还会记载得暧昧不清,但一些文字里还能看到赵顼起初对韩琦那种小心。</p>
特别是吴奎的“倒戈”。</p>
作为郑朗,此次入朝,不会再象前一次执掌朝政那样,坐视它破,就是为了立。</p>
但有很多问题,赵祯朝不可能不破不立,吏政没有败坏,财政也没有到了危机万分的时刻,改革动力不足。赵祯性格,也注定大型改革不易发动。</p>
赵顼性格刚激,危机也有了,改革似乎渠到水成。赵顼本人史上对王安石十分器重,改革失败原因有很多种,包括改革本身的不完善。但有一条,赵顼也掉了好几次链子,多方面考虑的。朝堂上提拨了许多保守党平衡,甚至默视一些元勋老臣在洛阳天天开派对。</p>
所以郑朗再三说到要反思。最简单的一个要求,若不给自己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进行改革,头没有开好,后面就不易成功。说具体一点,韩琦与文彦博两大政敌不排斥在朝堂之外,自己如何得功?这边在改革,那边在抽后梯子,成么?</p>
国家经济一分朝廷的经济,一分民间的经济。</p>
在赵祯与自己共同努力下,民间经济良好,如今破坏不大,但拖下去,民间经济必然会出现严重伤害。</p>
这是好的一面。</p>
没有全部烂掉,但整个制度与**烂掉了,韩琦大约也看出来,不知道从哪儿着手。自己知道从哪儿着手,但会非常非常的麻烦。</p>
写了一篇文章,一为声援赵顼,二是进一步为自己创造条件。</p>
自己一年丁忧期渐满,从民间到庙堂,到舆论,呼吁让自己返回中书的声音高了起来。</p>
郑朗做了声明,国家有事,不敢不为国家出力。</p>
只要皇上愿意,自己必为国家效劳,但有一条,国家财政亏空如此之重,让人无法想像。仅是四年间亏空了两亿多,若是一些官员借着国家财政紊乱的情况下,中饱私囊,大肆以国家名义借债,实际这些债务并没有进入三司账册,若将这条加上,有可能更多。自皇祐起到嘉祐年间,不算银行监的收入,高者也也近三千万的盈余,低者还有一千多万,若再加上银行监收入,这才支持了庞大的两广荆湖南路开发,河工,以及南方数次战役。</p>
也就是里外结合,一年亏空了一亿有余,可想财政与吏政败坏到什么地步。</p>
新皇帝登基,奋发向上,颇有作为,自己若进入中书向以前那样调节,数年后情况会好一点儿。</p>
然而自己不可能一辈子呆在中书,与体制不合。况且自己也渐渐到了老年,又能执政多少年,十年,或是二十年?一旦到了奔七年龄,就算还能活着,身体每况愈下,还能不能再象现在这样精力旺盛,处理大量政务?那么一旦以后有什么万一,又会出现眼下的危机,国家凶矣。</p>
因此有后一条,正好自己是黄金年龄,至少能保持十年,对国家一些弊端进行处理,将这些弊端去除。</p>
这是一个很漫长的时间,至少要十年才得其功。</p>
改革的目标是使所有人过上幸福的生活,富者益富,贫者也能安居乐业。</p>
但在最初呢?</p>
上古大贤子产治郑,开始时民皆怨之,三年后才出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情况。宋朝更大,人口多,情况更复杂。改革之初,必然会伤害到许多人的利益。</p>
若联手反对,自己必然下位,改革也随之半途而废。自己非有功,反会成为奸臣,遗臭千古。若全力支持,熬过几年,改革出现成效,那么大家会一起受益。</p>
不但大家受益,一个更强大的国家便会出现。子子孙孙便能安居乐业,而非因兴亡之事,子孙荡尽。若是王安石,还没有权利说出这句话。郑朗却是可以说的。</p>
敛财之能,无人能及。</p>
并且郑朗一直做得很公正,尽管伤害到部分豪强,但却带着更多豪强走向更富裕的道路。</p>
以前的经历是一段宝贵的经历。</p>
因为心中有这个犹豫,自己一直不出。我不知道如何选择,请各位明示。</p>
文章很短,直接抛上京畿晚报,让大家回答。</p>
赵顼看到报纸,喃喃道:“原来如此,原来如此。”</p>
郑朗讲利益,他听了不少。只是跟随郑朗后面学习的时间还是短了,若是学上三四年,就不会出现现在的孟浪,以及焦躁不安情绪。但终是学了一些,这一文出,立即明白了郑朗良苦用心。</p>
但民间不同。</p>
有的人已经听到国家财政的败坏。更多的人没有想到财政败坏到如此地步,一篇文出,引起轰动。马上就有了效果。</p>
财政如此,不仅是韩琦与欧阳修的错,也有赵曙的错。无节制的调用,军费,加上灾害,以及政令不畅所带来的严重浪费。今年西北不打仗了,在赵顼带领下,钱帛也没有胡乱用了。两府自发地做了一些调节,危机比去年要好,可严重的三冗仍然存在,国家仍在亏空。亏空了,就要想办法挪用或者借债。</p>
关健郑朗隐晦地说了一句,借债不怕,朝廷会偿还的,但这些债务有没有得到朝廷的正式承认?</p>
下面出现一些恐慌。</p>
还没有太乱,因为在坐看,若是郑朗回到中书,一切问题就能解决。</p>
这便是变法的让富户与精英人士对郑朗进行支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