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5章笑 (第1/3页)
午后方晴提示您:看后求收藏(123言情www.123yq.net),接着再看更方便。
赵顼就在这时来到郑家。</p>
三个人不得不来到大门外见礼,两人乃是郑朗最得意的学生,赵顼并没有戒意,进了屋,下人正在收拾茶具,赵顼问:“郑公,身体可有恙乎?”</p>
“陛下难道想臣身体有恙?”</p>
“朕不会。”</p>
是轻笑话,郑朗又道:“臣身体无恙,就是这段时间象琴弦一样,绷得太紧,放松一下,不然太累。”</p>
说了一会儿话,赵顼问道:“郑公,真诏文彦博回京?”</p>
不能说气话,此时改制到了最关健时候,以文彦博资历,给一个参知政事,还是低了的,但文彦博返京,会为改制带来很多变数。</p>
“陛下,刚才君实与介甫也谈到了文彦博。”</p>
“哦。”</p>
皆是为国家着想,没有什么好隐瞒的,郑朗复述一遍。</p>
“郑公,你说北方的蕃部会将我朝逼得象东晋那样,逃向南方?”</p>
“契丹不会,我朝虽收复幽云十六州困难重重,但他们想击败我朝,那是万万不能。但未来还有更北方的蕃部,若有可能,天能暖,必会寒。暖冬对北方危害不大,一旦寒冬,北方生存更困难,越困难那些蕃人越凶悍。只要有一个雄才大略的人将他们联手,这股力量可以改天换地。陛下看到或者听到生女真人的勇猛,就是生女真人,还有金山(大兴安岭)的阻隔,寒冷侵袭稍好一些,境内又有许多河流,然金山西北诸族呢?并且这一方土地自古以来,就养育了许多强横种族,连强大的唐朝皆多次受到羞侮,我朝能及唐朝乎?国家脱变不成功,自此堕落,那么就如王钦若所说的那样,向南方逃窜,真正的苟且偷安。失去北方,即使逃到南方,不久也会象晋代三国,隋代南陈,我朝代南唐等国那样,消失在历史长河里。”</p>
宋朝没了!</p>
宋朝没了,郑家司马家王家没有事,就象张昭劝孙权投降曹操,张昭照样做功臣,但孙权呢,迟早会象李煜那样死得不明不白。</p>
赵顼色变。</p>
忠言逆耳利于行,他还是懂的,拉着郑朗的手说道:“郑公,不可啊。”</p>
“当然不可,若是那样的话,为何我将女儿嫁给王家?”郑朗道。他又想到一件事,僧格林沁大沽口之战,挫败来犯的英法舰队,毁伤敌舰十艘,奸敌五百人。然后于天津陆地战役中,用三万蒙古骑兵,居然大败于八百洋人枪炮下。前者是利用了火炮热兵器,后来纯粹是冷兵器对热兵器的结果。由是后人得到一个结果,若是在宋朝制造出相当于八国联军的热武器,就可以纵横天下,所向披靡。</p>
未必,那时满蒙骑兵皆堕落了,若是这三万骑兵乃是成吉思汗时的兵与将,会是什么结果?</p>
当然,还不会是一万两万洋人洋枪洋炮的敌手,但绝对不会是八百洋兵所能击败的。</p>
他又想到前世一本小说,紫川,那是玄幻小说,击败了魔族,可魔族之外还有更凶悍的种族。有可能就是借鉴于宋朝历史,契丹完了,更强悍生女真来了。女真完了,冷兵器的巅峰时代成吉思汗的蒙古军队来了。</p>
就算能抵挡着女真人的进攻,若是宋朝止步不前,科技也未发展起来,必然败于成吉思汗军队之下。</p>
又道:“未来凶险多多,成败关健就是这两三年,关健的关健就是未来几个月时间。”</p>
“朕知道怎么做了。”</p>
“欲速则不达,陛下也不用着急,臣今天虽累,但不代表着气妥。在这上面,陛下必须学两个半皇帝。”</p>
“那两个半?”</p>
“真宗的前期,仁宗与光武皇帝,特别是光武皇帝,陛下一定要借鉴,非是指他的军事能力,而是指他的治国。”郑朗指的乃是刘秀,一个与赵祯一样,被后人多忽视的皇帝。但若真实的将中国历朝历代皇帝排名,此人一定可以排在前三位,能力不亚于李世民多少。与朱元璋相比,刘秀没有多少外敌可破,不能成为民族英雄(忽然又想到袁什么来的历史老师,为什么一再攻击朱元璋呢。若说中国一雪外侮的人,最成功的只有朱元璋,其次是朱棣与汉武帝,李世民都不能算,毕竟他一半就是胡人)。但此人武功不弱于李世民,文治上更有作为,与刘邦相比,不是流氓,与李世民相比,爱自己手足,与朱元璋相比,不杀功臣。</p>
可以说论同时拥有开国与中兴之举的皇帝当中,刘秀当数第一。李世民虽不错,几乎可以称为千古一帝,然有兄弟仇杀,父子反目污垢,后又两战高丽无功而返,隐隐使唐朝又有了汉武帝穷兵黜武后的败象。因此完美度远不及刘秀也。</p>
无论赵祯或者刘秀,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这个特点郑朗身上也有,阴柔!</p>
赵顼作为有了,可太过毛躁刚燥。</p>
赵顼也不气,道:“朕当铭记于心。”</p>
不提到罢了,提到郑朗忽然看着司马光道:“君实,不如这样,分出一些精力,将那本通志修好。每修一卷后,将它拿出来,让大家观摩,就其中一些大事件记一些评议,以便陛下与后世子孙学习,使我朝每一帝君皆如陛下,比如两位祖宗,仁宗。”</p>
也就资治通鉴里的臣光曰,会变成臣朗曰,臣琦曰,臣安石曰,臣著曰。</p>
司马光不知道他这本史书会在史上的地位,就想到郑朗此举的意义,为什么修史,正是以古喻今,从前人的成败得失中得到教训,使人君英明,臣子贤能,国家更富更强。这个观摩评议的过程,也就是一个交流心得的过程,司马光喜不自胜,说道:“郑公,可以。”</p>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 </div>
反正他在两制里,不象王安石有那么多事务要处理,再配上一些官吏,重新修编通志不是不可以的。</p>
赵顼不笨,也想到一些好处,道:“好,君实,一定办好它。”</p>
很客气地,用司马光的字来称喟。说完又想到一件事,问道:“求索书院里的五先生如何?”</p>
郑朗脸色凝重起来,反问了一句:“存天理,灭人欲,是否是儒家之道?”</p>
“不是,”赵顼想都没有想,就否决了。郑朗绕了一个大圈子,又回到重视道德这个环节上,但郑朗也不知道,为什么绕了这么远,正是受了这六字的影响,害怕德化再度被他人错解成存天理灭人欲。</p>
郑朗重视道德,但重视的乃是“恕”德,而非是“忠”德。也就是将子贡拒金定为一个道德最终的目标所在,却不赞**们去摸仿他,学习的非是子贡拒金,而是子路受牛。</p>
不能说朱熹的儒学皆是错的,郑朗没有一棍子将朱熹打死,修儒学时借鉴了许多后来朱熹的观点。然而最反感的就是这六个字,而且这六字荼毒之深难以想像。</p>
批儒批孔,但有没有想过做好人好事不留姓名,不求回报,与这个存天理灭人欲之间有什么区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