昊鲤提示您:看后求收藏(123言情www.123yq.net),接着再看更方便。
“……贾氏妇人坠落而死,比干丞相摘心还胆,黄家父子反出了五关。一个苏妲己不是人,把纣王六百载的天下毁掉,你也比的了苏妲己吗?”</p>
声音落下,众人皆痴。</p>
尤勇和程源远不知对错,他们从艺的时候就已经断了这一段了。</p>
董鹤鸣老爷子胡须颤颤,模糊的记忆中跳跃出些许的片段,那些残碎的片段恰恰应和了这段《不是人》。</p>
董鹤鸣激动万分地问:“这是你师父教你的?”</p>
“不,我师父王永发是我的启蒙老师,他没教我多少,这一段是我小时候在我太爷家的书籍中看到的。”</p>
李凡多了一个心眼儿,没有说是自己“师父”教的,如果把所有事情都往师父身上推的话,那他师父就成神话人物了,民间大师了,然后自然会有很多艺人去登门拜访。结果他们到村子里一看,自己师父正坐在电脑前勾搭妹子呢,那岂不是笑话?</p>
师父王永发这个角色得退出历史舞台了,以后离奇的事情就往已经去世多年的太爷身上推,太爷年轻时总听相声,而且是村子里少有的读过高中的人,家里也有杂七杂八各种旧书,人去世之后家里的东西也就不翼而飞了。</p>
太爷离群索居,基本不和他人往来,一辈子孤苦伶仃的,具备了让李凡塑造成神秘大师的全部特性,反正以后有什么说不清道不明的事情,就往太爷身上推准没错,太爷泉下有知,李凡估计他老人家一定会非常开心地!</p>
李凡决定用这套话糊弄这个时空的这帮人了。</p>
尤勇疑惑地问:“你说的这是《八扇屏》?你确定?”</p>
董鹤鸣眯着眼睛道:“对,他说的是,我记忆中模模糊糊的段落都在刚刚这段《不是人》中找到了!这一段勾起了我童年的回忆啊。”</p>
接着,一连串的问题砸向了李凡:</p>
“那本书现在在哪里?”</p>
……</p>
“出版社呢?以你的记忆力应该记得出版社啊!”</p>
……</p>
“什么,你那神奇的记忆力还有选择性记忆?”</p>
……</p>
把室内众人忽悠懵了之后,李凡舒出一口气,你们是十万个为什么啊?</p>
室内众人此时以一种极其异样的眼光看着李凡,透过那讶异的眼光,我们可以窥探到他们大脑中升腾出的一幕幕画面:村子的角落里,有一个低矮的土房,土房里有几个老旧的书柜,里面躺着杂七杂八的书籍。一个年迈的神秘老人坐在炕上吧嗒吧嗒地抽着旱烟,他慈祥地望着趴在书柜里翻书的小小孩童……</p>
李凡真不想编瞎话骗人,可要不然真解释不通了啊,偏偏他们还爱打破砂锅问到底,李凡有点儿后悔了,当初不应该弄出一个师父来,直接全推给自己的太爷,简单粗暴没毛病!</p>
黄雨琪收回错愕的眼神,继续道:“好,我们接通下一位听众热钱。”</p>
电话接通。</p>
观众:“哈哈,李凡,我发现了你刚刚《八扇屏》中诸多的错误!是国学常识性错误!”</p>
李凡双手撑着两把椅子,探着头,道:“你说说看。”</p>
“首先,‘万岁’一词,起始于汉武帝时期,这里有个典故,说一心想长命的汉武帝到嵩山太室山上祭祀上天,随从的官员在山下听到有人呼‘万岁’,一连呼了三声,官员问山上的人,可山上的人都说他们没有喊,但也听见了;问山下的众人,也说听到了但大家并没有喊。</p>
于是,这个事便当作‘祥瑞’记载下来了。而从汉武帝开始,便有了‘山呼万岁’之说!而且是三声。司仪官喊:‘山呼!’众臣:‘万岁!’司仪官再喊:‘山呼!’众臣:‘万岁!’司仪官三喊:‘再山呼!’众臣:‘万万岁!’</p>
所以说,李凡你错误了,商纣王时期没有‘山呼万岁’之说!”</p>
李凡笑了笑:“首先说一点,我所讲述的是从手抄本上看到的,是前人的作品,我只不过一字不差地叙述出来,你说我错了是不正确的,要错是前人错。其次,这段《不是人》,开头引用的是《封神演义》的第一回‘纣王女娲宫进香’,这是病根,要错是《封神演义》错。</p>
而且《不是人》引用《封神演义》是稍作了改动的,《不是人》中‘山呼万岁’,而《封神演义》中则是‘山呼称臣’,若说错,错的不是‘万岁’,而是‘山呼’!”</p>
电话那边儿没声了,直播室里也没声了。</p>
遇到国学方面相对深入的知识的时候,几位相声专业人士只有静静听着的份儿了。</p>
李凡顿了顿,再道:“‘万岁’这个词并不是汉武帝首创的,上溯到战国时期,人们便频繁使用了,再往前推进,西周春秋时期也有同义词!</p>
早期,‘万岁’是颂词、祝福语,谁都可以用,没有阶级之分;它还可作为‘死’的讳称,比如说‘寡人万岁千秋后,谁与乐此矣?’;而且它还是一种欢呼语,翻译成白话就是“哇塞,好棒啊!”“太赞了!”……</p>
而汉武帝自称万岁后,这个词当时也并不是完全皇帝私有化的。</p>
还有什么疑问么?”</p>
电话那头的观众想了想,“那没了!”</p>
黄雨琪调侃道:“这位听众不是发现了诸多错误么?”</p>
“现在没有了!”</p>
挂断电话,黄雨琪问道:“李凡,我倒是发现了这段《八扇屏》里一处特别明显的错误,纣王曰:‘女娲有何公德,朕轻万乘而往降香?’这个‘朕’字,是自秦始皇开始为皇帝的专有称呼啊!”</p>
李凡淡淡地道:“这个‘朕’字在秦始皇之前便客观存在,秦以前指‘我的’或‘我’。甲骨金文中作单数第一人称领格,比如说《离骚》中,‘朕皇考曰伯庸。’意思是:‘我的父亲叫伯庸。’所以说‘朕轻万乘而往降香’,这里用个‘朕’字,没有任何问题。</p>
《尔雅·释诂》云:‘朕,身也。’,上古贵**皆自称朕,就是这个意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