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三十四 (第1/3页)
洛娜215提示您:看后求收藏(123言情www.123yq.net),接着再看更方便。
前些日子, 正当李榷郭汜等人动了东迁的念头时,小皇帝就如同看到希望一般,只他强自淡定,甚至在李榷来征询他意见之时表现出了拒绝之意。</p>
只要东迁,就能够曹爱卿更近一些, 现在小皇帝唯一相信的人就是曹爱卿了。</p>
但事实上,李榷郭汜二人也不是**, 如果小皇帝说出赞同回洛阳, 他们就要开始考虑这代表的危险性了。</p>
他们当然知道东迁所可能拥有的风险,曹操现在不能动, 是因为皇帝在他们手中,如今献帝所发出的每一道谕旨, 都先被人审核过,确定其中没有求援的诏书或者暗令。但是如果东行, 距离曹操越近,就越有可能出现意外。</p>
对于曹操这个人,他们也有一点了解, 此人性子独,脑子也转的快,还会领兵打仗。</p>
现在也不知道是请了什么佛, 正是鸿运当头的时候。</p>
对于曹操近来的一切顺遂,李榷、郭汜也是非常羡慕的。</p>
尤其在听说兖州和豫州被他治理得欣欣向荣的时候。这两个地方都属于中原腹地, 平日里头两州就极为丰饶, 听说他还搞出了个轮作?粮食能翻倍呢!</p>
而除了曹操外, 他们最大的顾忌还是北方的袁绍,虽然袁绍如今还在和公孙瓒对掐,但是局势已经基本明朗,袁绍在没了他弟弟的拖累之后,一时之间宛若醍醐灌顶一般,对付公孙瓒连出妙招,竟是将公孙瓒打得节节败退。</p>
袁绍本就出生好,更是有个好名声,之前还是抗董势力的头目,无形中便是戴了一顶光环。</p>
若是他们当真回了洛阳……也不知这袁绍小儿会不会和当时想要征讨董卓一般,也来征讨他们?</p>
本来李榷郭汜对于迁都这件事情,虽然动了心思,但是动作还是慢吞吞的,促进他们行动起来的原因,其实是因为多日不曾降雨所带来的紧迫感。</p>
东汉末年,黄巾之乱的起源点便正是因为干旱,故而各大军阀对于干旱极为敏感。</p>
李榷郭汜二人,有数万兵士要养着,这些兵士都是不见兔儿不撒鹰的主,你粮食敢断,他们明天就敢哗变给你看。</p>
因此,在连日不下雨所带来的断粮的危机之下,逼迫他们不得不向东迁徙,因为东边的雨水更多一些,情况一定会比西边更好。</p>
而且他们也接到了消息,但凡稍有经验的农人都说,今年有可能会是个大旱年。</p>
他们的决定没有错,只是动作还不够快,在长安向洛阳一路东行的时候,他们便直面遭遇遇上了这一次大旱,沿途水井全部干涸,正在灌浆期的粟米苗结不出什么果实,本身所带的军粮也不够,首先被停止供给的是王亲、文臣,慢慢的,就连小皇帝的伙食也保证不了原来的水平。</p>
小皇帝可能是这一辈子第一次尝到挨饿的滋味,他在心中无数次后悔,当时为什么没有留下曹操,而是听了王允的话?他知道自己不应该责怪王允,因为这一切也不是王允所想看到的,更何况王司徒已经付出了性命的代价。</p>
只是理智如此,情感上却控制不住这一份的怨怼。</p>
尤其在他极为饥饿的时候。</p>
在这一刻,他脑子里面浮现出了一个极为没有骨气的想法。</p>
他想,如果能给我吃饱饭,穿暖衣服,给了我帝王的尊荣,那么就算是,就算是曹爱卿和董卓一样,似乎也没什么不好。</p>
但是不过下一刻,这种软弱的想法就被他自己所推翻了。</p>
他到底是汉室天子,虽然自幼不曾受到储君教育,但是骨气他还是知道的,而且他也十分清楚,如果自己当真变成一个随波逐流的帝王,这汉室江山,就会灭在他的手上。</p>
不要着急。</p>
汉献帝硬逼着自己将刺啦着嗓子的粗粟米粥咽了下去,他一边暗自鼓劲,一边捏了捏自己的牙刷。</p>
牙刷空空荡荡,里面曹爱卿的传信已经被他吃了,但是曹爱卿当时传来的话,一直被刻在了他心里,在他最痛苦,最难受的时候,就是曹爱卿的话给了他鼓励,而他也确实得到了一个美好的结果,只不过谁能想到死了董卓,又来了这二贼。</p>
他必须创造机会,他若是落在李榷郭汜手里,他们就是良臣、忠臣,只有离开,也必须离开,只要他安全逃出,忠于汉室之臣就不必投鼠忌器,可以攻打这二贼,如果,如果自己失败了……也无非被看得更严了些,同现在也无甚大区别!</p>
有如天助一般,就在文武百官忍饥挨饿走到半路之时,发生了一个众人所料未及的意外。李榷、郭汜二人忽然因为一件小矛盾有了争执,并且忽而产生了间隙将部队一分为二互相僵持。</p>
简直是天赐良机!趁乱之中,几个忠心的仆役护着小皇帝就往洛阳逃去,李榷、郭汜二人虽已发现皇帝的东走,但是他们心中却是不慌的,盖因小皇帝不过带了十来个仆佣,没有钱粮,武器还是帝王出行的礼器,并无杀伤力,先不说他们能不能跑得快,单单就说安全性……呵呵。</p>
他们自是不知,就在东逃之前,小皇帝写了一封书信,派了最信任的小黄门将其送给了曹操。</p>
他现在还记得曹操当年在长安曾经对他说过,只要他有诏,哪怕是爬,他也会爬到自己的身边,曹操现在是他最后也是唯一可以相信的人。</p>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 </div>
被最后几个忠心于他的内侍护着逃跑的刘协捏紧了拳头,他得撑下去,一定要撑下去。</p>
只有撑下去,才能看到这些乱臣贼子的结局!</p>
那曹操这边的情况又如何呢。</p>
这一场大旱,虽然兖州和豫州在更东边一些,受到的影响没有长安那么深,但是二州没有受大灾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他们有防范意识。</p>
从城中地势较高处的一口浅水井打不出水开始,夏安然便开始准备抵抗旱灾的事情。</p>
在他们第一季冬麦完成收割之后,夏安然便让他们种植一些耐旱的作物,即便第二季谷物颗粒无收,他们也有了第一季的粮食打底,如此,此次大旱对他们影响当不会太大。</p>
大部分的农户都种植了粟米,虽然当时已经过了粟米的最佳种植时期,但是粟米这东西本来就好养活。农人们也顾不得连种两轮农作物对于田地的伤害了,如果官府所说的是真的,这场旱灾可能要影响到明年的话,那么每一口口粮都是极为珍贵的,能抢一口就要抢。</p>
有经验的农人还开创了一个新的种植模式,一行粟、一行豆。</p>
当地县令没有阻止,因为老人告诉他如果有了大旱,蝗虫在有食物选择的情况下不会去食用大豆,所以这样种,就等于弃粟保豆了。</p>
是的,蝗虫。</p>
所谓久旱之后必有蝗灾,大旱大灾小旱小灾,如今百姓们已经有了如此意识,只是他们并不知道为何如此,只能想出些法子尽量避免受灾。</p>
而且如此,浇水时候只需要重点浇灌大豆,大豆吸收之后的那些水量就足够粟米生长,比单纯全部种植大豆更加省水。</p>
得知这一讯息的夏安然默默得将这个经验记下,提醒自己届时要关注一下这一块土地,看看这样是否可行,如果可以他以后再做推广。</p>
东汉末年是小冰河时期,灾难频发,这一类的经验非常的宝贵。</p>
这一年夏天,日当空,比往年都要热,整整有两周,不曾有一滴降雨。</p>
村民们自己的井中水位也在一路下降,多亏这次种植的是粟米,而且因为他们种得晚,所以粟米现在还在生长季节,没有进入最重要也离不开水的灌浆期。</p>
深水井的水还比较充裕,夏安然之前基本保证了不靠河的村子基本两个村子能有一口深水井,有些村子所在的位置实在不好,只能让他们去旁的村舀水了。</p>
每一个县令亭长此时都发动了起来,命令下去,深水井中的水,首要保障是村人饮用水。</p>
因为他们很快发现有农人拿着井水进行浇灌。</p>
农人们却纷纷表示,他们可以不喝水,可以不洗澡,但是这一口水一定要给庄家喝。</p>
最后这一种行为在官府的横加干涉后,才渐渐消除。</p>
这是被逼无奈之下,有一个亭长想出来的办法,他守在深水井边上,想要来打水的村民必须带着一家老小一起来,要打水可以,先一人灌下去两杯温水先。</p>
如此手段既让人哭笑不得,觉得白费功夫,却也造就了旱灾期间,兖州、豫州无一人渴死的奇迹。</p>
当然,其实可能最根本的原因是,有亭长对着下头的人喊:你们喝下去的水就变成了肥,多喝水才能保住田!</p>
咳,现如今的农人还不是很搞得清过度施肥烧田这个问题,所以他们转念一想觉得非常对啊!反正都是水,喝下去排出来后再一起浇田有问题吗?一点都没有啊!喝!大口喝!</p>
幸好土地对于微量的未腐熟的尿液还是有承载能力的,并不会因为偶尔几次的行为被烧死,但无论如何,这的确是一个劝慰百姓多饮水的好方法。</p>
总体来说,兖州和豫州,没有因为干旱而受到过大的影响。而且,曹操因为打井、以及从他上任便开始注重的修建水利引用黄河、溪流水这些事情,在后来人看来,的确是一个英明的决定,但是有另外一件事情就逃不过去了。</p>
在入夏以后,夏安然便已经组织大家用麦秆、杂草搓成草绳,然后编织成网。</p>
此举固然让大家不解,但是今年因为官方严令禁止烧火粪,田中作物尽量不要施肥,所以麦秆的确剩下了不少,百姓们或多或少都做了一些网子交到了亭长这儿,等确定数目够了以后,他们又在亭长的带领下将草网罩在竹竿之上。</p>
正当众人莫名其妙之时,上头又下发了一个更让人茫然的命令,这些日子,凡有家畜者,白天必须全数放出。</p>
这又是为何?</p>
他们的疑惑没有多久,很快就有老人们给他们解答,为了治蝗。</p>
蝗虫二字在民众心中的可怕可能比之大旱更甚,大旱若有一口井尚且可救,但是蝗灾一起,所过之处田不存一,而蝗灾一来便是密密麻麻,纵然民众奋力驱赶,也非常容易被蝗虫所伤。</p>
最后只能眼睁睁看着一年的努力毁于一旦。</p>
他们当然知道家禽和有些畜类会食用蝗虫,只是白天将家畜全数放出……若是踩了庄稼……</p>
就在他们犹豫之时,亭长又征用了几口大锅,这几口锅大部分都是几个大姓用于祭祀所用的青铜釜,此刻他们都被架在了柴堆上,里头倒入了井水。</p>
这,这又是要作甚?</p>
村民们正不解,亭长便人人下发了一个他们之前所制作的捕捞网。</p>
并且告知他们,这是为了捕杀蝗虫所用。</p>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 </div>
捕,捕杀蝗虫?</p>
村民们一听,齐齐一怔,可,可是蝗虫一来便携铺天盖地之势,只靠如此小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