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四十八 (第1/3页)
洛娜215提示您:看后求收藏(123言情www.123yq.net),接着再看更方便。
当夏安然注意到站在门口的曹操的时候, 曹操已经恢复了他和蔼的模样。</p>
蹭蹭蹭走进来的曹操拍了拍曹营好同志夏安然的小肩膀,表现了他对小同志主动工作的赞赏,然后双手一背就晃悠出去了。</p>
满手木屑的夏安然一脸茫然,完全不明白主公是来干什么的, 亦是此时,他听到匠人呼唤他的声音,原是方才去打洞的匠人拿来了按他要求加工后的的竹筒回来了。</p>
这个竹筒下方接了一个长三角的的粗陶片,这种粗陶只不过是寻常泥巴经过极为简单的烘烤,孔洞非常多,也谈不上保水。</p>
但是夏安然要的正是这种。</p>
这种灌溉模式是现代夏安然使用过的, 在农业上并不会被使用, 因为原材料成本过高, 反而是在个人园林中使用比较多。</p>
其作用多半是为了应付主人因为小长假需要暂时离开作物, 或是给主人们一个偷懒的机会。</p>
其原理是利用陶土的不保水性,以及泥土干裂后出现空隙、湿润后会堵住陶土的气孔等原理,进行自动灌溉, 后来还有利用虹吸原理, 只要有一个大水桶, 便可源源不断得自水桶中汲取水。</p>
当然,出于密封性的关系,这种灌溉模式在东汉末年是办不到的,但是仅仅是透过操纵陶器的目数多少, 来控制下水量还是可以。</p>
之前便说到, 在植物极度缺水的时候, 正确的灌溉模式便是滴灌,一点点湿润根部附近的土地,如此才能让这些水量被植物完全吸收,不会因为土地干裂而下渗浪费。</p>
但是人工的滴灌难度太大。</p>
按照如今的科技能做到的无非是在竹罐上开孔,引水入竹罐,让水透过小孔滴落。这样的操作又有麻烦,需要竹器量大,且因为此地多为平原地带,没有地面的显著落差,若是搭建在空中,则需要建立若干提高水位的装备,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p>
他目前想到的一个就是在田垄间埋设开洞的竹管,在地面留下灌水孔,由农人每次灌水,然后地下竹管通过毛细原理向植物供给水分。</p>
但是城市建设有一个需要遵守的准则,在技术还不全面,原材料不能保证十年、二十年完好的情况下,能够在天上走的,尽量不要去地下,这就是因为地下的维护难度会提高,而且发现问题也势必有延迟性。</p>
所以他目前的想法就是利用竹节来蓄水、灌水,竹节的使用要比竹管节省得多,而且器材是否有破损也能够很简单的看到与替换。</p>
唯一的问题就是,这样作业的话,农人灌水的工程就太大了。</p>
在没有想出别的方法前,最好是两个方法同时使用。</p>
现在他实验的就是一节竹筒能够满足多大范围内植物对水的需求。</p>
但是其实在他面前有一个难题,就是农民是否会愿意花费一定的费用在田野里搭建这样的设施呢?</p>
曹操本人租借给难民的田地、以及一些所有权归给曹营的土地,可以由他们进行架设。</p>
但是民众的私有田说到底愿不愿意用,以及愿不愿意出钱来购买材料,并且消耗人力去搭建这样的一个乍一眼看过去不知道是否有用的灌溉设施……</p>
在夏安然看来这都是未知的。</p>
在后世的人看来,有一个困扰着大家的问题就是:明明中华民族有几千年的农耕文明,为什么如今的现代农业会落后其他的国家那么多呢?</p>
其实根本原因非常的简单,因为中国人太多了。</p>
劳动力过于廉价导致没有必要发展农耕科技。</p>
中国国土广袤,但是总体的可耕种面积占全国比例并不多,再摊到人均上,数量就非常的有限。</p>
道理十分简单,当你一家人用体力就能搞定的事情,你会去花费气力去购买或是改装机械吗?不会,只有土地积累到一定程度,或者人口大量减少之后,发现以现有的劳动力无法负担之后,人们才会将目光转向工具。</p>
就像如今昌邑,曹营制作出的犁供给人用的销售量,要远远高于畜用的。</p>
也就是说在很多的昌邑人看来,与其去买一头牛,再买一个犁,让牛绑着犁去耕地,还不如直接让人绑着犁来。</p>
如此买牛的钱就能省下来,至于人犁地是不是很累……嘿呀,比原来可不是轻松多了吗,做人最重要的就是要知足要知足。</p>
……所以勤劳勇敢又容易知足的中华民族,在勤劳这一点上,真的是抹杀掉了很多创造力呢,毕竟发明新生物体最根本的动力,就是懒惰啊。</p>
比起需要更高代价才能够得到的工具,许多农人觉得能用自己的劳动力来解决的,自然不需要去购买新的工具。</p>
这就是人口众多、以及人口密度过大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因为他们根本就不需要更为便捷、但是成本更高的现代机械去为他们解决这方面的问题。</p>
当然,还有另外一个因素,就是我国的耕地种类较多,其中不乏无法用大型机械来解决问题的,山地丘陵地带,但是在现代,中小型机械已经能够解决这些问题。</p>
只有当你拥有了一片靠人力无法去耕种的田地的时候,你才会想要去制造机械来替你完成这个任务。</p>
所以历朝历代农具的改革源头都是在朝代更迭的初期,那个时候经过前一个朝代的战乱,当地的人口必定有所减员,再加上新朝代对于农业的扶持态度、以及人均可耕面积的富裕,工具的改进以及利用才会出现需求。</p>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 </div>
而当后期,因为王朝中期的休养生息,导致一块土地所承载的人口越来越多,王朝中后期人口大量增加,在可耕地面积不变的情况下,资源开始有所不足。</p>
即便没有外来的压力也必定会发生土地兼并的情况,贫富差距逐渐扩大,活不下去的农民阶层起义反抗,战争,人口减员,新的朝代建立,如此周而复始。</p>
所以如今夏安然很担心的一件事情就是——他治下的农民是否会觉得浇水这件事情由自己就可以做好,并不需要去搭建这样子的灌溉网络呢?</p>
但事实上夏安然所着眼的并不是现在,甚至并不是这两年。</p>
接下来的几年,随着曹操势力的逐渐扩大,势必要和周边的邻居们发生摩擦,战争无法避免,</p>
而战争则必然会导致人口的减员,要是想要避免因为现有土地,以及粮食产出无法承载人口而引发的屠城事件,如何使用更少的人力养活更多的土地就是一个必须要被解决的问题。</p>
要达成这样的目的,就必须要动用到改良农具的力量。</p>
如今,夏安然已经改良了肥料、耕种模式、农具,灌溉设施就是他的下一个目标。</p>
这样的任务绝对不可能是一天两天所能完成的,如果想要在很短时间搭建起这样子的灌溉网络恐怕他们要伐空不止一座竹林,而且夏安然很难用更简单的方式来向民众解释滴灌浇水的优越性。</p>
受制于这个时代信息流通的不畅,即便他用做实验的方式来向民众说明,但等这个实验结束,可能也要一年到两年以后了。</p>
灌溉设施也不像之前的种子消毒那样,可以强制性的实施。</p>
在这个时代,农民的抗风险能力是最弱的,这也导致若非必要,农人都不愿意多花钱。夏安然暗暗提醒自己,不要着急,俗话说治大国若烹小鲜,欲速则不达。如果这样子的灌溉模式可行的话先将其推广到军屯的那部分,起码要先保证曹营能够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p>
然后如果见到效果好,民众自然就会采纳。</p>
正在他忙着做实验的时候,听到有人在门外唤他,此人正是他宅中的一个仆役,听他说有人远道而来求见,正在家中等他,夏安然颇有些莫名其妙。</p>
远道而来的求见?是谁呀?</p>
他草草冲了冲手便走出了实验室,牵过自己的驴子,前脚刚刚被主公夸奖过办事认真的夏主簿转头就给自己放了一个小假。</p>
待到回到家中,于厅堂中他便见到一个文士打扮的青年人,眉眼俊朗看着颇为斯文。</p>
二人互相见礼后落座,这个文士将一封信函递给了夏安然,夏安然打开一看,入目的便是庞德公潇洒恣意的字迹,随着看到的内容,他的眼睛一点点瞠大,最终变得圆溜溜的。</p>
信上说,此人名上许下庶,字元直,颍川人,寒门出生,学成想要择一明主,庞德公同他平日里头颇为说得来,就给他推荐了曹操。</p>
徐庶一听曹操的治国理念和他颇为接近,就生出了好奇心,于是问庞德公要了荐书,就跑来投奔啦!!</p>
夏安然默默合上了卷轴,冲着正冲他微微笑,看上去特别和善老实的徐庶点了点头,他按耐下已经有些心软的腿,撑足了气场,与之寒暄片刻,又请他至自家宅中歇息。</p>
等人被仆役领走后,夏安然终于还是没能忍住,在原地小小得蹦跶了一下。</p>
然后他就快步出去找曹操报喜啦~</p>
徐庶的到来代表的不仅仅是他本人,而是曹操帐下名士的一个新的来源。</p>
如今曹操帐下的文士大部分都是世家豪门出身,这到不是曹操故意择选,实在是因为若非是世家豪门,在这个年代都是读不起书的,而且因为曹操这儿的谋主为荀彧,他本人虽交友广泛,但是能够让荀门彧郎君结识的,本身也绝非是寻常人。</p>
倒不是荀彧看重家世,而是你首先要能够打进荀彧的圈子,才能让他认识你呀。</p>
他不了解你,又怎么会推荐你呢?</p>
这也导致曹操这儿的人才储备单一性很强——几乎清一色的颍川高层出身。</p>
曹操不想要平民谋士吗?当然想,他的出身以及为官后的第一件事就已经注定了他和勋贵之间的互斥性。</p>
荀彧心里很清楚这一点,所以他在曹营自己培养出的学子逐渐走上岗位之后,便很少再向曹操推荐人才了。</p>
曹操一听夏安然带来了庞德公举荐的才子,立刻就放下了手上的事情兴致勃勃得直接跑到夏安然家中去见徐庶,后者不过稍作梳洗,听闻夏安然刚刚离开片刻就又来寻他正有些困惑,一打开门就被曹操握住了双手。</p>
就见这位兖州刺史曹孟德稍稍喘着气,额头带着汗珠,披头散发一脸真诚“阁下定然就是元直了?”</p>
得到肯定答复之后,曹操引他入内,二人竟同榻而坐,跟在后头居然被主公跑了超过去的夏安然稍稍喘匀了气,刚伸了只脚准备踏入,就听曹操洪亮的大笑声“元直真乃天赐良才,操能得尔,何愁有志不可成!”</p>
夏安然:“……嗯……”</p>
又,又是这句话,总觉得在这个世界待得越久,他对曹老板的认知就越崩。</p>
他默默收回了自己要踏进去脚,悄悄转头走了出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