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斗法三 (第3/3页)
午后方晴提示您:看后求收藏(123言情www.123yq.net),接着再看更方便。
“甘蔗、草棉子。”</p>
“这有什么?”</p>
王安石与司马光大笑,吕公著摇头。</p>
蔡襄看着吕公著问:“吕三郎,有什么不同?”</p>
无论是王安石,或者司马光,三个大臣都有些畏惧,这两个小家伙太饶舌头了。还是吕夷简这个儿子好,于是蔡襄询问吕公著。</p>
“我听得不大清楚,只知道郑大夫说过一句话,若此事成,可能为国家一年带来几百万缗甚至一千万缗钱的税务所得,其他的不知。”</p>
“是钱,还是缗哪?”</p>
“是缗。”</p>
三人一起茫然,扭头问赵通判:“赵通判,你可知?”</p>
“我也知道,不但是这两样,还有其他一些计划,有的可行,有的不可行,郑知州自己也没有考虑好细节,但与我说过,说一旦成,也能为太平州一年增加几万缗的税收。”</p>
贾昌朝问:“怎么你们说法不一样?”</p>
司马光郑重道:“何谓试点,一州能得多少收益?所以郑大夫屡次说试点,一旦试点成功,诸州推广,才会有显著收益。以前郑大夫对陛下说过,开源与节流,此乃才是真正的开源。太平州所做的事,仅是郑大夫未来所有计划中的一角,还有其他更大的安排,皆没有想好。但只出了这一点功绩,朝廷居然贪其功。又因为君子不党,郑知州在朝中无人声援,恐怕未来更难。宋学士,你是忠厚长者,为国家请进一言。”</p>
宋庠不能作声,就算我进言,你们有什么计划,有什么安排,说甘蔗,草棉子,都是什么啊。</p>
再说你们连开八圩,一座新城生生变了出来,什么这点功绩?难不成你想让整个宋朝来个翻天覆地的大改造?</p>
也没有心思想这些杂七杂八的事,与贾昌朝对视一眼。</p>
贾昌朝眼睛盯着吕三叔,三人会意,先让人将行李搬进来,再次吩咐船上的士兵安抚好灾民,开始发呆了,感觉坐在郑家子发明的那种新式火药大包上,提心吊胆的,不知什么时候会出事。贾昌朝将吕三叔悄悄拉到一边,问:“吕三郎,你在郑家这么长时间,可知道郑知州心中究竟是什么想法?”</p>
吕三叔摇了下头说:“自从事发后,郑知州对我略有提防,连我家三郎君对我都有些不满,我知道的不多。但朝廷这一安排,是打乱了郑知州的许多计划。他所作之事看似大,然而谨小慎微,凡举事之前,必做精密的安排布置,例如圈了两圩,在京城就开始打算,到了太平州后,数月无人知道,一切布置好后,才将真相揭开。并且朝廷也估高他的能力。”</p>
比如做生意,想变出一万两银子,最少得有一定的本钱,能力小的要几万两银子本钱,能力大的有五千两足矣。但不可能能用一两银子博到一万两银子。</p>
不过吕三叔对郑朗做法也不赞成,反应激烈了,木秀于林,风必催之,既然打算做出这些大功绩的事,想别人不眼红不可能。</p>
“没有挽回余地?”</p>
“有,朝廷资助一些钱帛,只要满足郑知州需求,大约灾民就能安排下去,已是一个奇迹。”吕三叔将奇迹重重地咬了一下。</p>
三万多百姓,想每户人家拥人良田五十亩,是不可能的,不能让他们做佃农,还让他们有一个比较美满的生活,而不让朝中言臣说话,换自家相公前来,也未必圆满做到。</p>
“大约需要多少钱帛?”</p>
吕三叔摇了摇头。</p>
三个人对视一眼,想郑朗出现,不大可能,甚至他看都不会看灾民一眼,只好写奏折到京城,诸位大佬们,发发善心吧,熬一熬,哪里都用去大量的钱帛,抽一些出来,大家皆大欢喜,不然准得出大事情。</p>
写好奏折,用最快速度发向京城,还要找赵通判,得给一些粮食,不能真让这些灾民在船上活活饿死。</p>
三个大才子一边走一边跺脚,这趟差事太苦逼。(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com)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