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章无敌(上 (第2/3页)
午后方晴提示您:看后求收藏(123言情www.123yq.net),接着再看更方便。
程琳也没有多想,来到外面,看了看,头很痛,进了皇宫对赵祯说,陛下,你看怎么办?</p>
以前可从来没有这种事情发生,还能提前预订知州或知府的。成了什么啊?</p>
赵祯也不喜。</p>
前两次答应太平州请求,自有原因,非是百姓请求。</p>
第一次是吕夷简进谏同意的。</p>
差役法是有弊端,但不能普及,郑朗说得很是中肯,可以试一试。</p>
是试一试,其他州不能学习,一没有太平州如今的财富,象一些穷困的山区小州,一年也许还没有四万多缗钱的税务,如何实施以钱代役?</p>
太平州差役不重,比较容易实施,一些边区州府不但有差役,还有弓箭手等役,太平州是五十择一,这些州府是十择一,甚至五择一。怎么用钱代替?</p>
郑朗给了百姓巨大好处,有了威望,所以执行务例时,百姓支持。但象这样的知州知府是凤毛麟角,没有威望,纳钱时恨不能以一当十,征役时恨不能以十当一。如何实施?</p>
郑朗在修中庸,书没有看过,但听到儿子一些书信提过,主要讲包容调剂,公平之心。所以行事很公平,比如将役分为几等。有的加钱,有的钱少,象耆户长不但大肆削减,钱也少,仅二十缗钱。</p>
做事细心,新差过来,教他们律法,教他们识字,让他们习武。这是一个国家未来最重要的栋梁之材,让别人如何做到?</p>
少了这五条,能不能实施?</p>
仅一个贪墨与讨要政绩,就会生起无穷的风波。</p>
对免役法吕夷简不了解,可他尝试过变法,还为此吃了很多苦头。</p>
郑朗在信中又说得很清楚,一下子联想到这些。</p>
总之,在赵祯一朝,论吏治之能,唯有吕夷简为第一,其他人只能争第二,第一想都不能想。比如黄河决堤,这么大的事,还是在三路大旱大蝗之后发生的,让他弥化于无形之中,这就是能耐。与之相比,可以看到十几年后黄河第二次大决堤时百官的情形。无他,才干不足也。</p>
但可以让郑朗尝试,在郑朗手中不会出差错,再过上一段时间看,十年八年,换了好几任知州,再看看几任知州过后,是什么情形,才能吸收经验与教训,慢慢地在全国逐步推广。</p>
原因还是不知道,后果也不知道,只知道会很麻烦。</p>
所以用了逐步二字,也就是过了十年后,才能一步一个脚印,零碎的在一些州府推广,不是全国。</p>
从吕夷简私心角度,正好郑朗提出两个要求,若一个不答应,也怕郑朗对他进行怦击,让范仲淹咬得怕了,最少要答应一个。</p>
这才是赵祯最后默许的真正原因。与民意无关。</p>
郑朗留任,是赵祯还没有考虑好,百姓央请,又是德政的体现,他答应了一年,仅一年时间。</p>
偶尔一两次可以,但多了,不会是好事。可以想一想,是郑朗,赵祯绝对放心,又不是边关重镇,若是边关重镇,手中经济军队大权,用了什么蛊惑人心,百姓上书央请朝廷,朝廷同意之,会不会还有安禄山的事发生?</p>
这也是权利的内核。</p>
是赵祯不同意的原因之一。</p>
另一个原因,赵祯渴望郑朗回到朝堂。秋税已上,但太平州没有交足。</p>
本地以及邻近州县今年种植大量棉花与甘蔗,商人运来的甘蔗那是为了配给,农民的甘蔗却不能拖欠,打白条。</p>
棉花不是锦锈监一处在收,太平州出现大量私人作坊,对此郑朗没有隐瞒,让他们学习,不是最好的技艺,可能混一口饭吃。手艺是越来越精的,几年后就会出现群体效应。今年还是锦锈监为大头,最少要占去三分之一的比例。</p>
同样不能拖欠。</p>
留下一笔资金,去年就一直保留着一部分资金,是所有契股的资本,一直没有动,今年复又追加了一些,但重点还是在锦锈监。</p>
所以钱税没有交纳,只纳了三十八万斛稻米,七万匹绢。</p>
但呈上账薄,共留下粮十万斛,绢十九万匹,钱包括借贷给和州与无为军的,以及资本,一共是近三十二万缗。</p>
这个账赵祯算不出来,部分有去年卖契股强行敛出来的,有一部分是产生的利润,让官员估了一下,大约今年太平州粮绢钱几样加在一起,有六十多万缗税务。</p>
但到下半年,糖坊与锈坊规模更大,到明年各种税务与监收入有可能会有近百万缗钱。还不算最多的,苏杭等州府,税务与各种收入依然比太平州高。</p>
可莫要忘记原来太平州是一个什么所在。</p>
而且这一切是在轻徭薄税的情况下产生的。</p>
宋朝税务是以十征一,也就是一亩地仅征三斗,加上丁役,最标准的是二十征三。不过让郑朗挤了一挤,将真实人口,甚至没有的人口都增加出来,税务比有可能接近十比二,不到,但不止二十征三。</p>
是很重吗?那就错了。在各州变相的征税下,十征二就算知州清明得象包青天。十征三老百姓也不会有怨言,最怕的就是十征四征五,甚至征未来七年八年十年的税。</p>
除朝廷免税的地区外,太平州如今的征税,在全国三百多个州府军监当中,可以排在最低的前十位行列。</p>
要么就是岭南等三不管地带。</p>
这些数据就是政绩。对所谓的君子与小人,赵祯也不大相信了,咱看的是本事,有本事治理好国家治理好百姓,就是好官,反之,就是夫子复生,朕也用不起。</p>
有了政绩,可以顺理成章地将郑朗调回来,给自己做一个小参谋。</p>
因此,听程琳说完,立即说:“对他们说,朕答应过太平州百姓,到明年夏天才对郑朗调任,现在说太早,让他们回去协助张转运使修好江堤,建设家园,这才是他们职责所在。”</p>
又是一个官腔。</p>
但杭州过来的几十个人不服,不这样想,一琢磨,不对啊,这都是十一万户百姓请命,最后猜测之下,认为不是请命不对,是人数不对,是十一万户,可杭州还有近六万户人家没有参与,因此陛下没有同意。于是又再次回去动援。</p>
但杭州的来人勾起赵祯的心思,派人将吕公著喊来,刚刚通过解试考,在京城家中温习功课。</p>
进了皇宫,参拜礼后,赵祯说道:“你坐。”</p>
“臣不敢。”</p>
“你父亲是朝中重臣,你先……生性格坦然,不必拘礼。”</p>
“谢过陛下。”</p>
“说一说太平州的事。”</p>
“太平州的事?”</p>
“朕听了一些,不是很了解,你天天在郑朗身边,应当知道更清楚一些,说给朕听一听,不然朕很多地方没有弄明白,让朕吸收一些经验,也能有所启迪。”</p>
不是作伪,他内心正是这样想的。</p>
“喏。”吕公著老老实实地将他所看到听到的拣重点说出来。</p>
赵祯想了一会儿,还有许多地方很茫然,只是听了出来,郑朗做事想法很长远,可做事很实在,也很细心,不过真做起时,也发生许多意外,包括灾民那一次确实带来很大的麻烦。</p>
这个麻烦恰恰是朝廷陋政之一。</p>
还有一些意外是出忽郑朗预料的,能理解,不可能神奇到这地步,学问方面只能哑然失笑,夫子当真教了那些格物知识?别当真,反正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不但儒学,还有杂学。</p>
定性十分清楚,别恶搞孔夫子,你那不是格物学,不过用心是好的,赵祯也不怪。</p>
幸好及时做了补救,才一直没有出大漏子。</p>
有的地方茫然不明白,有的地方看出来是急智,大约换作其他官吏非得出事不可。</p>
成者为王,败者为寇,成了,就是能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