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章琴瑟 (第1/3页)
午后方晴提示您:看后求收藏(123言情www.123yq.net),接着再看更方便。
“背什么黑锅?”富弼茫然地答道。如今司马池在河中府,与杭州有什么关系?</p>
真实原因,郑朗不会说出来的。他还有一份成就感,怕的是自己能猜测出来历史走向,只要自己猜不出来,才能证明自己翅膀扇得才够大。</p>
自己不是一个坏人,历史在改变,改得自己猜测不出来,说明宋朝会变得更良性。</p>
但郑朗不急,自己才二十二岁,即便到了朝堂,也没有资历。</p>
慢慢来吧。</p>
至于这两人,如果也象历史上那样,在杭州会很悲催,那么多虎狼在此,群小要速避啊。</p>
正要离开,富弼又说道:“还有一个人也来到杭州。”</p>
“谁?”</p>
“石介。”</p>
“石介就石介,难道我会刻意为难他?”</p>
“我不是这个意思,郑知府,能不能帮他一下。”</p>
“你意欲我何为,我只是一个儒生,非是圣人,当初之事,仅是就事论事,此次推荐他也不是对他报复,是他这种性格,担任此职最为合适,还是就事论事。若让我逾越制度,跨权去帮他,成了什么?”</p>
“郑知府……”</p>
“你与他们走得近,不是好事,石守道操守是有,但他生活在梦想中,一个生活在梦想中的君子……”郑朗摇头。</p>
“他也是想国家好。”</p>
“想国家好啊……”</p>
“郑知府,不能否认。”</p>
“他在江淮做得如何?”</p>
“难,很难。”</p>
“就不知道他这时有没有清醒。”</p>
富弼不能回答。</p>
“富兄相求,我再助他一臂之力,做事也如军事,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放在明处,仅是几百个大亭户,真正要处置的不会超过三百亭户,他们又不在一处,力量更弱。”</p>
“不错。”</p>
“为什么他在江淮很难?”</p>
“不仅是大亭户。”</p>
“这就是做实事的困难,如大亭户,表面看是大亭户,岂止是大亭户,在他们后面,有相关包庇的官员,他们瞒了盐地,多余的盐又销往何处,私盐!有私盐就会牵连更多的官吏、大户与船夫,巨大的利益将会绞成一张密集的蛛网。江准盐场仅是全国盐场一部分,还有登密二州的京东盐、滨沧二州的河北盐、长清场的建盐、广南盐、川峡的井盐、河东的解盐,浙盐与淮盐仅是其中的一部分。石介却做的不好。”</p>
重点是私盐,两浙最严重的地区乃是温州。</p>
温州有永嘉、天富与双穗等特大盐场,产盐量很高,但因为临近海边,朝廷管制不力,私盐现象更重,几乎所有官盐都卖不出去,非是收不到,收亭户也将盐交给官府,可卖不动。</p>
当地几乎都在用私盐,从盐场上转一转十文钱的成本也不足,可到了市场上即便销上十五文钱也有近半的利润。为什么老百姓要买朝廷二十几文钱一斤的官盐。</p>
这是两浙,虔州的私盐更严重,就差学方腊公开造反起义,到了虔州的官吏仅能唯唯诺诺,以免在自己任上不出事。若没私盐,就没有这张网,石介此次也不会如此艰难。</p>
“故难。”</p>
“错也,也不难,其一,看一看全国兼并的地区,夔州等不必说。”</p>
富弼点头,夔州等地区是宋朝最落后的地区,如今还是农奴制,朝廷也无能为力,甚至夔州西南有许多地区是宋朝的国中之国,它位于宋朝国内,可宋朝无法管辖,不能向哪里派出一兵一卒,对此朝廷采用了妥协的办法,任这些山区百姓自生自灭。否则一管,要派兵派将派官吏,也甭想指望这些落后贫困的山区给朝廷带来任何收益,还有镇压,打仗会花很多钱的,这些地区比李继迁当时在南河套的地形更复杂,打败他们容易,彻底击败难,朝廷大队人马来了,进入山区,大队人马走了,武装力量又出来了。可想他们自生自灭也不行,经常侵扰附近州县百姓。</p>
郑朗没有过问,有人会去管,并且管得很成功。继续说道:“同样是山区,看一看王小波、李顺谋反的地区,如今兼并现象如何?因为豪强都让他们杀光了。”</p>
富弼倒吸了一口冷气。</p>
“富兄,你不要害怕,我不是王小波,仅是举一个例子。天下非是豪强的天下,乃是陛下的天下,所有百姓的天下,豪强仅是其中的一部分。虽然平民力量最弱,但他们人数最多,不是弱,是没有凝聚,一旦凝聚,力量不可想像。比如亭户,主要还是中小亭户。石介在江淮做了什么?将查没的盐田交给朝廷。我很不懂,为什么交给朝廷?难道它荒废了吗?为什么不交给中小亭户?”</p>
“是啊,这是一个好办法。”富弼道。</p>
想让大亭户妥协,那是不可能的。就是他们妥协,后面的人也不会让他们妥协。换谁,都不能深查下去,会乱的。石介也没有这个本事深查下去,查到最后,有可能连命都送掉了。但可以从内部瓦解。</p>
“朝廷的收益,一是两税,二是商税,三是酒,四是盐。其他的税务还有,但占的比例很少,一亩盐地收益与一亩耕地收益相比,是耕地的多少倍?这等于是国家的根本所在,虽然牵连很广,但陛下会很重视,士大夫同样重视,只要石介掌控好这个度,朝廷会是他最大的支持。还有什么力量比朝廷力量更强大的?有,是天下所有的百姓,他们才是最贵的群体,是载朝廷这艘舟的水,但绝不是这几百家大亭户。”</p>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 </div>
说了这些,郑朗没有再说。</p>
即便石介是一个只知道说呆话,梦话的书呆子,富弼不是。</p>
可给了富弼的面子,道:“至于两浙的大亭户如何,过几天我给他一份名单,是苏、秀、杭、越、明五州的,至于台、温二州恕我无能为力。”</p>
说着起身告辞。</p>
回到家中换好衣服,又去看望了张夏,老张还是不错的,一个做实事的人。</p>
张夏与叶清臣正在府上交谈,看到郑朗到来,让他坐下。吩咐下人沏茶,张夏遗憾地说道:“郑知府,你来得晚,若早一年,钱塘江堤会修得更好。”</p>
郑朗摇了摇头,道:“不用,张转运使修的堤足矣。”</p>
“终是不美,”张夏道。他精通水利,自己做的事自己清楚,许多江堤是凑合修成的,可因为经费,只能如此。</p>
“张转运使,我说的有原因,虽然我献了鱼鳞塘,它不是为现在,是为了后来,”郑朗将钱塘江地形变迁说出:“以后钱塘江会更恶劣,眼下有张转使这道堤足矣,我也不敢将所有钱帛一起纳到钱塘江堤上,西北有事啊。”</p>
但说出这句后,郑朗想到了一件事,脸色变得很难看。</p>
他看到的听到的,有许多不好的地方。</p>
然而始终没有义愤填膺,因为这世界就没有绝对公平的存在,相比于其他朝代,特别是在这个落后生产力的古代,宋朝做得最好了。</p>
不是多灾多难,象北宋继续发展下去,有可能提前数百年时间迎接**的到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