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8章白蛇传上 (第3/3页)
午后方晴提示您:看后求收藏(123言情www.123yq.net),接着再看更方便。
人稀山多,难以管理。加上他才进入仕途,非是有心就能办好事的,无为更不行,难道真弹弹琴品品茶,就将地方治理好。看一看叶清臣与张夏二人,一个在钱塘江跑,一个在两浙各地跑,很少呆在杭州城中,这才是能吏。</p>
怀着一颗雄心而来,可因为经验不足,反而闹出许多纠纷。</p>
郑朗不得己,让他坐在边上看着,花了两天时间,将他闹出的纠纷,以及前任留下的一些事务处理清楚。</p>
崔黄和心悦诚服,道:“郑知府,果然是难得的良吏。”</p>
“我不用你夸,你是朝廷官员,是替朝廷办事的,不是以前科举学习,这也是一种学习,是学习如何处理政务。我以后不可能每年抽上一段时间,来替你将积压的政务扫清。也不用急,以后会慢慢熟悉,那时你就能处理好政务了。”</p>
说着离开县衙,继续四处查看。可心中很担心,是崔黄和,不知道其他几位新进士如何。</p>
又看了一下水银矿,工匠生活很苦。</p>
只能看,不可能全部立即纠正。昌化还有一样好东西,没有发掘出来,对此郑朗有些拿不定主意。这可是国宝,开采出来一件就少了一件。再折到临安,范镇在这里表现出他未来的才华,治理还可以的,但也有许多暇疵。不但范镇,新城那边也有几个百姓不服苏舜钦的处理,闹到杭州城去。</p>
再折到余杭,在这里吕公著表现也可,不及司马光,可没有出现大的差错。</p>
但杭州城那边轰动起来。</p>
郑朗在四处跑,对此百姓很感谢的。</p>
不是在做样子,这一个月来,郑朗从山上跑到河里,从河里跑到平原谷地,再到县城,从农民看到作坊,看到茶园。那不是做样子就能做出来的。</p>
但一项政令没有发出。</p>
对此百姓也不急,郑朗在太平州的故事可依,先是看,看的时间更长,除妻子从郑州带来了一些织女,好几个月都没有任何举措,最后才逐步出现大动作。</p>
并且富弼处理政务也可,让百姓很满意。</p>
只是有人到郑家拜访,都是当地的一些富豪的妻子。</p>
妇人半边天,也有她们的小圈子,并且在这个圈子中崔娴表现很卓越,正是她在太平州的活跃,为郑朗之初赢得了许多“半边天”的支持。</p>
崔娴很客气地接待,然后利用她的才华,风仪,一一让杭州这些豪绅的妻子折服。</p>
对此郑朗没有反对过。休要小看半边天,她们回家后在丈夫耳朵边吹风,也很重要。</p>
有的妇人羞羞答答地提出来,要人,能否象在太平州那样,将那些个皇家织女带到杭州授她们技艺。</p>
太平州织艺基础差,杭州稍好一些,可此时的苏杭仍赶不上北方。“婺州红边贡罗、东阳花罗,皆不减东北,但丝缕中钿,不可与无极、临棣相比也”。论产量湖越婺苏杭冠于全国之首,但质量锦为四川第一,绢还是在北方。一直到宋朝南渡后,经过这次变革,南方丝绣技艺才渐渐后来居上,最终超过河北山东之地。</p>
所以求人的。</p>
她们未必学习,但会派人前来学习。</p>
崔娴没有考虑就答应下来。</p>
杭州的桑麻业比太平州更发达,提高技艺,更能拉动杭州的发展,对丈夫政绩有利,何用考虑?</p>
然后又求种籽,是棉花的种籽。</p>
对此崔娴迟疑一下,因为听郑朗说过,棉花适宜沙土,越往北方去越容易生长,特别是华北与西域。作为整个国家来说,如果南方产粮,北方产棉,更符合国家的长远发展。</p>
毕竟北方粮食产量太低。</p>
但杭州恰恰多是壤土。</p>
还有甘蔗,郑朗也提过,甘蔗必然会向南方发展,天气热,日照充足,所以糖份会更多。</p>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p> </div>
只是有一个作物进化的过程,时间会很慢。</p>
不完全是这样,郑朗说得不清楚,因此崔娴不好回答,犹豫了一会儿,未置与否。</p>
又有妇人求蔗糖,试探性地说一说。比起太平州,杭州以及南方数州有更多的良蔗,条件资源更丰厚。崔娴直接回绝。</p>
早迟会四面开花,但不是现在。</p>
然后又说道:“你们莫要想得多,官人来杭州,不是蔗糖,也不是棉花,带来的利不是很高。”</p>
几十个妇人无语了,这个利不高,难道去抢劫?</p>
崔娴继续说:“是另外一件事,有可能几十天后你们就知道了,但现在不是揭开的时候,不然何来让杭州提高五六倍收益的说法。”</p>
还有的妇人要送礼,也让崔娴拒绝,我们从来不收别人的馈礼,若送,多捐一些钱帛与田地,赈济穷困,那就是对我家官人送的最大礼物。</p>
夫妻俩一唱一和,别人都猜不透。</p>
可到了八月后,许多商人涌到杭州来。</p>
有的人认识,这些商人多是蔗糖作坊的契股,让本地的大户心中狠狠艳羡了一下,那个作坊两年收益并没有达到两百万贯,但都清楚,这是作坊的收益,每人得到大量配给,额外的收益,早让他们将本钱收了上来。不是本钱,以后每一年都能给他们带来丰厚的报酬。</p>
但十分不解,八月来临,马上到甘蔗成熟的时季,你们不去争蔗源,跑到杭州来做什么?特别是那些太平州的大户人家,不要弄错了,郑朗不再是你们太平州的知州,而是我们杭州的知府。</p>
问原因,一个个支支吾吾地不回答。</p>
倒是本地有三户契股人家,热情的款待了这些异乡宾客。复问,终于问出一点,说争什么新的契股,大约会放到一成五的契股出来,给他们与杭州本地豪贾大绅。</p>
这一下更古怪了,连富弼也惊动起来。</p>
一成五的契股,会让这么多人过来,还有本地的大户,这将是几百个大户,甚至上千,几千户大户人家,他们手中全聚集多少资本?几千万缗也会聚敛出来。</p>
仅是一成五的契股,那是多大的买卖?难不成郑朗带着他们去抢某一个国家?还要是大国家,小一点的国家,也敛不出这么多财富。</p>
然后看着西方,西方无数山,不知郑朗在那一座山中转悠。</p>
富弼心中很茫然,这件事越发展越觉得很诡异。</p>
郑朗,你倒底想做什么?(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com)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p>